周懿拍了拍老肖的肩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等着吧,我这生意还会回来的。”
第十九章
龙城的人,或者说龙城搞重工业这一行的人都隐隐约约相信一点,那就是当一项环保或者节能政策推出了以后,大家知道只要自己撑的久,这些环保政策总会不了了之的。
哪怕这些项目前期再怎么宣传和推广,大家表面上听听,实则冷眼旁观,反正等着等着就过去了。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最精明,这种环保减排的事情说得好听,污染源一砍,实则就是砍掉了当地的gd,那些大工厂还好,挪不动的上排污设备,再不行就减小产能,可小工厂可不就同了。
只要迁走或者减少了产出了,那就是少掉了一大块当地税收。
大家无一抱着这种信念,都想着地方政府不是傻子,这种政策下来,往往都是坚持两三个月,最多不到一年就罢休了,上面的领导几年一换,可是当地的企业可是十几年生了根,大家都是表面上给你做一做文章,忍一忍就过去了。
周懿翻了翻过去的资料,又找了一些新闻报道好好看了看,锦城周边的那些重工厂当初也是这么想的。
谁会和钱过不去啊?
可是这几年下来,随着一系列大型国际会议在锦城召开,该减排的减排,该关闭的关闭,该迁走的迁走,由大见小,就连当初龙城不少龙头企业也从市区迁到了城郊,现在隐隐看着还要搬。
周二少在这件事里看到了先机。
周老爷子的一系列事情这么安排是有先机的,他知道环保只会越抓越严,于是先借着周礼的水融法的事情,在龙城新区占了一大块地去,那时候价格便宜,支持了当地就业还和政府拉好了关系。
再然后盯准了邻省那个市场,周懿不在自己父亲决策层的圈子里,估计邻省那个项目热固溶一开始就做好了亏损的准备,但是一等那个十届金融会议召开了以后,排污重的重工是肯定会停的,邻省周边的生产工期必顶会压缩到最小。
那个时候热固溶已经上了线,在同期产品中运转周期最快,污染性最小,到了赶工期的时候谁还在意钱?热固溶除了能耗大几乎没有什么缺点,等到那个时间点,周懿的项目一定成为当地的热馍馍。
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周懿微微转动了一下椅子。
历来一个新产品的成功推广靠的都是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