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来之前,她想过也许有的人会不敢说真话,毕竟这几年的形势太严峻了,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但现在听下来,她发现其实大家还是挺敢说的,不愧都是有名气的艺术家,风骨就在那里,说得很中肯,也有道理。

有了这个基调,轮到沈娇宁的时候她就更轻松了些,按之前准备的发言稿说就行。

她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汪英毅对她的介绍是:“青年芭蕾舞演员、编导,作品有芭蕾舞剧《女儿》,已经拍摄成电影,过段时间上映。”

大家这才知道她的身份,原来是芭蕾演员,心里暗暗惊奇,这么年轻就已经有自己的代表作了,还是编导,看来这小姑娘不简单。

《女儿》这个作品,电影界相关人员有所耳闻,是八一厂著名的高文康导演在负责拍摄,高文康也算是老牌导演了,虽然风格保守了一些,但他导的片子质量都有保障。

现在很多电影都是把舞台剧拍出来,但是能被拍出来的舞台剧,不论是戏剧还是舞剧,无一不是经典。

听了汪英毅对沈娇宁的介绍,大家心里更加重视这个小姑娘了。毕竟她看起来也就十几岁的样子,绝对不会超过二十,这个年纪就有这个成就,真正的未来不可限量。

沈娇宁开始发言。

她除了说昨天跟汪英毅谈到过的那几点,还强调了一件事:“舞蹈演员有他的特殊性,要达到在舞台上精确的表演,需要每天排练。现在有很多优秀的舞蹈演员山上下乡了,这固然是对他们精神意志的磨练和再教育,但是势必造成他们舞蹈技术的退步和身体柔韧度的倒退。”

她的声音不像有些女孩子那么尖,圆润柔和,娓娓道来,让大家听得进去,不觉厌烦。

她说:“我知道其实领导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特许舞蹈演员在劳作之余,每天排练一个小时。但其实这是不太现实的。我本人就主动申请下过乡,有过切身体会,在那个劳动强度下,真的很难有精力和体力继续练习舞蹈。”

“所以我的第三个建议是,希望可以逐步开始,让优秀的人才们从乡下回来,让他们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

每个人发言完毕,大家都会鼓掌,可是她说完了,全场陷入一片死寂。

太敢说了,大家虽然也部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那也是委婉的,而且最多表达一下艺术范围内的看法,是说他们能说的话。可是她的最后一点,赫然是让知青回城。

其实她那句话,可以直接说让舞蹈演员回来,但她偏偏不那么说,她说的是“优秀的人才们”,到底指的是舞蹈演员还是所有知青,端看大家怎么理解。

他们心里是赞同的,因为他们也有亲人去遥远的乡村当知青,可是他们不敢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