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帝摸着良心说,他是想历练虞衡,没想把虞衡放去富庶之地,但也没打算把他扔去岐州啊。那边基本都是贬谪发配臣子的去处,虞衡竟然主动请缨,要求外放去岐州,任谁听了,第一反应都会是让他看个大夫,怕是病得不轻。
虞衡也没想到昭宁帝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顿时觉得这是个刷好感度的好机会,立即一脸大义凛然地对昭宁帝道:“微臣知道,陛下这是有意历练微臣,为日后再次提拔微臣做准备。陛下如此为微臣着想,微臣也想为陛下分忧。好去处大家都想去,但贫困之地也得有人去,不然的话,那里永远没有任何长进,一代又一代地穷苦下去,朝廷也总是要为这些地方烦心。微臣虽然没有什么大能耐,也想为朝廷多出一份力。岐州那边既然没有人愿意去,那就让微臣去吧!”
昭宁帝心说平时也没看出来虞衡竟是这般无私的人,颇为感动地对虞衡道:“爱卿一心为朕分忧,果真是朝中肱股,朕为太子寻到一宰相也!”
虞衡自然口称不敢,心下倒是颇为喜悦,没想到昭宁帝这么信任他。当文官的,谁不想入阁当首辅呢?哪怕虞衡是条咸鱼,首辅这个位置对他的吸引力也颇大,这确实是所有文官的梦想。再说了,虞衡还想着以后要多做点事,让这个时代有一点点改变和进步,那手上没有权力怎么能行?
手中没有权力就没有话语权,想做什么都只能想想,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想要有所改变,必然得将权力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虞衡觉得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可以等,更重要的是,太子现在也隐隐受了他的影响,在对待女子之事上更宽和了一点,慢慢做到了虞衡所说的,要对弱者有怜悯之心和同理心。
这就是希望的火种。
虞衡觉得未来还是有点光明的,并非是一片黑暗。为此,他愿意多努力蹦跶几回,争取当条活蹦乱跳的咸鱼,努力翻身不躺平。
虞衡想去岐州的事儿也没瞒着阁老们,胡尚书等人听到虞衡的打算后,第一反应和昭宁帝差不多,还以为虞衡烧坏了脑子,还想劝他换个地方。
倒是秦首辅略一思索,对虞衡的选择表示赞同,“越难治理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你是个有大本事的,若是在岐州做出了让人侧目的政绩来,日后要入阁,即便你的年纪相较于阁老来说还太年轻,其他人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富贵险中从,虞衡要真让岐州那块穷苦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好,那就证明他确实有治理国家的能耐,这么苦难的地方他都能做出政绩,实力绝对可以碾压一众官员。既然如此,常规的入阁要求就禁锢不住他,天才,总归是要特殊一点的。
就像虞衡最开始被景隆帝封为嘉秀侯时一样,文官封侯,难吗?难如登天。但虞衡不还是当上了这个嘉秀侯吗?
只有实力高到一定境界时,才能打破常规。天才,走的从来都不是寻常的路。
虞衡当然可以选择去富庶的地方混上几年资历,而后入阁。但那路子,总觉得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难免沾了运气的光,真正的治理一方的实力还没体现出来。到时候,他入阁倒是能入,但要想当首辅,竞争力可能就不如其他阁老们了。这就跟后世富二代创业一般,太过顺利,就要做出比一般人更厉害的成绩,才能摆脱家庭的光环,让大家认可他本人的实力一样。
虞衡这一路走得也太过顺利,有父亲兄长和帝王阁老护着,更重要的是老天爷都护着他,运气好得让人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已经达到佛系躺平看他秀的程度了。认真算下来,虞衡确实没有展露过太多的治理能力,技能点大多点在了念书、农业和经商上。治理朝政的本事,还没完全展露出来,这样的履历,让他当首辅,确实有些不太能服众。
什么?你说他为大宣做出了巨大贡献,带领大宣百姓过上了温饱生活?那不是已经有了爵位奖励了吗?一码归一码,想当首辅,要求还是很高的。这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要是一个眼瞎选错了人,那怕是整个大宣都要被霍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