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一章 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中)

汉末小粮官 大饺子 1663 字 2022-10-05

但能来参加科举,就说明这些人本身就是察举制的落网之鱼。即便推荐的人才的质量早就无法得到相应保证,但汉末的察举制确实还在为政府推荐人才,

在这种前提下,这些通过察举制无法出头的人才本身对于察举制的态度就显得很微妙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我成为了官员,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能当官,继续掌管权利。在这个前提下,察举制就是有利的。但我都无法出头,察举制就是坏的。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心理。

法正看到最后一题后就有些这种心理。本身他就是东汉著名大儒法真的孙子,家学渊源极深,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战乱,他和孟达也不会南下益州。可两人不被益州士族接纳,虽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这才辗转来到司隶参加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

但别忘了,他和孟达毕竟累代出身士族,他的家族更是齐国国君齐襄王田法章之后。一直以来家族都是依靠察举制出任地方官员,其祖父法真、太祖法雄均闻名于世。

法正年轻的时候也认为察举制才是好的,但他现在已经不是十七八岁时的小青年了,被社会毒打后心思也有了一些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亲身经历,法正认为,察举制确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朝廷如果需要更多的人才,就应该采取更多的办法,想办法让那些因为察举制得不到重视的真正人才得到重视,再授予这些人才一定的官职。至于办法总是很多的,比如定时举办科举考试就很不错。

这最后一题法正写了很多,确实提出了很多解决人才不够的办法,文风也颇为优美,他认同科举取士,但就是没有说出应该废除察举制。

和法正不同,出身单家的徐庶则是认为需要全面的废除察举制,从根本上改变人才选拔的方法。

徐庶在答卷中写道,应该全面的推广科举考试的方法。但集中天下人才来司隶考试太过浪费资源,应该在州郡一级,乃至县一级就推广考试,授予每级考试通过的人才一定的优厚待遇,通过不同级别考试的人才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

只有通过下级考试的人才才能参加上级考试,这样朝廷上就能集中天下间最顶尖的人才,那些次一级的人才也能得到地方上的重用。

徐庶的答案几乎就和后世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不同,而这只是他在考场上临时想出来的。

不过他的答案中也有一些矫枉过正。比如他认为应该追溯之前三十年察举制向朝廷推荐的人才,重新让这些人参加考试,合格者继续担任原本的职务,不合格的充数之人直接回家。

开玩笑,三十年?是不是曹操和袁绍也得重新回来考试啊?!

还有,徐庶觉得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出题应该特别艰难,他认为这次的试卷题目就出的太简单了,最好再难上几十倍,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

他还认为每次考试也不应该录取太多人,因为真正的人才只是少数,朝廷每十年录取七八个人作为三公的预备就行了,剩下的“庸才”地方上自己消化就好。

但无论如何,徐庶的答案还是全面废除察举制。而他也是七千九百多名考生中唯一一个这么认为的。

其他考生都认为察举制一时的失察主要是朝廷上奸佞当道,可以出台多种办法来保证察举制的正常运行,再辅佐以科举这样的办法来保证所有人才都能得到重视。

实际上就连朝廷内部大部分人也都认为科举不过是暂时的,是目前朝廷蜗居于司隶而施行的不得已的办法。一旦朝廷重新回到关东的中原地带,自然会有各大士族取之不尽的人才供朝廷使用。

会试很快就过去了一半的时间,艳阳高照,即便已是入秋,但天气依然炎热,一些体力较差的考生额头上开始冒汗,更有人因为没有吃饭、喝水而感到头晕目眩。

王垕当然不会让自己难过,他和国渊早就商议好轮流带队巡视考场,剩下一人就在凉棚里休息。王垕还准备了食物,有米糕、肉脯、小菜、清粥,还有一大壶凉茶,以及给洪烈准备的麦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