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立之初敞开门庭欢迎天下有学之士和有志向的学子,实行宽进严出。
同时要求如园为贫困学子提供可以赚取束脩的法子让学子可以无后顾之忧,这便代表学院无论贫贱皆有条件入学。
汪如心听的连连点头,贫困之人可以通过城规的途径予以帮助而不是捐资于他,凭借双手获得方能挺直腰背。
几人苦熬一夜总算是把各项章程落定了下来,学院开学之日定在次年开春,对汪如心来讲,时间十分紧迫。
第三日一早,几位大儒没有惊动任何人由汪宝林父女亲自送上了船,他们要回京到到朝廷进行登记批复,同时还要大力宣扬以便能招到宿学鸿儒。
汪如心这边要等待他们的消息,朝廷一旦批复她就要开始动工。
船一驶离码头如园便全力运转了起来,赵管事并一众农管事全力负责秋种事宜,杨忠良带着人开始平整学院用地,田三领着王胜四处选购所需要材料。
除了选购材料田三得了汪如心的话圈下了码头到小丰村中间的一块荒地,她准备在那里修建商铺食肆,为以后做准备。
忙完了这些祝知县的马车就上了门,小丰村的书院是否能盖没有一丝的风声传出,但如园的人在做什么大家都看得见的,眼下整个仙居县的百姓都在盯着这里纷纷议论。
汪宝林并未对祝知县隐瞒,“若是有消息传来还望大人鼎力协助。”
“自然,自然。”祝知县之前心里那点子不快早已烟消云散,只能学院能盖成如园要他参与进来,那么他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世人自会知晓他的其中的功劳,再有他父亲在京都运作何愁大事不成。
祝县令又寒暄片刻才满意而去,紧随其后的是一封汪如心亲手所写去往京都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