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破奴甚至觉得自己好像忽然成为了一头种马一样,唯一的任务就是造人……
来到处理政务的宫殿,刘破奴依旧坐在自己之前的位置上,虽然现在是他在监国,但是糟老头子毕竟还在呢,他也不敢直接去坐在糟老头子的位置上。
不紧不慢的处理完面前的许多公务,其实也没什么好处理的。
现在的大汉差不多算是歌舞升平,去年投入的新犁用实际效果帮工坊打了一个不错的广告。
各地纷纷上书请求朝廷能够协调一下,尽快的将更多的新犁指标分配给他们。
当然,各个郡都在上书,这些书信自然也不可能都摆在刘破奴面前,那样的话同样的一件事情处理几十遍,基本上啥事儿也不用干了。
中书省在接到这些上书之后,便安排人前往工坊进行询问,于是做出了建议适当扩大规模,确保春耕前工坊能够比现在增产五千座新犁的建议。
“殿下,现在产量最大的是蓝田工坊,日产新犁约莫两千架上下,其次是益州,估摸着再过几个月产量就能超过蓝田工坊了,至于其他的,大多数都在五百至一千上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原材料问题,尽管我们把工坊设置在了相对合理的位置,但是需求量最大的是木料,而这些木料大多数都需要从异地运来。”小骡子一五一十的汇报着工坊的情况。
刘破奴缓缓的点着头,他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工坊了,起码有三四个月的时间。
把工坊交给小骡子去管理,事实证明刘破奴的选择是正确的,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着。
益州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主要还是占据了资源的优势,虽然山路崎区难走,但是架不住漫山遍野都是树木,一个县的树木都足够整个益州所需了。
小书亭
“益州那边的树木别砍的太过份了,路途稍微远一些也无所谓,工坊产量有限,一口气砍太多的树木也用不完,最好是隔上几颗砍一颗,另外开春以后也要安排人把砍掉树木的地方再种上树苗!”刘破奴轻轻的摇了摇头。
树多归树多,但是毫无节制的砍伐而不去维护,恐怕要不了多久,只需要一场大雨就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什么的。
刘破奴可不想因为想少走那几步路就给未来埋下那么大的隐患。
“算了,这事儿我让三省去做,增产的问题你自己去决定,大汉大概需要多少架新犁?依照工坊的产能不停歇的工作多久可以满足当下的需求,当需求满足以后,我们的工坊又该朝着哪个方向去转型?不能说今天看需求太大就盲目的扩产,明天供大于求就想着去裁员!”刘破奴又吩咐道。
“大汉对于新犁的需求大约在千万上下,臣估摸着八九百万可能就是极限了,而在生产五百万架新犁的时候,出售的速度就会成倍的降低。而现在咱们有十三座工坊,最迟下半年的时候所有工坊都将进入成熟阶段,到时候的日总产量估摸着会在一万五到两万架之间……”对于这个问题小骡子脱口而出,显然是早有准备。
“按照一万五千架来算,一个月便是四十五万架,一年便是五百四十万架,就算之前造出来的全部不算在内,按照现在的规模,工坊只需要保持两年的时间就足够大汉每户一架新犁了!”刘破奴当即算出了准确的时间,虽然没有精确到哪一个月,但大致两年内就能满足需求也是足够用的。
从原木,从矿石,再到初加工,最终的生产,制造一架新犁大约需要二十个人参与进来,也就是说日产一万五千架的话,那么因为新犁而带来的工作岗位就有三十万人。
跟大汉将近四千万的人口相比较起来并不算多,可是再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工坊在招人的时候是考虑到了扶贫问题的,所以原则上每户只招一个人,再加上行政命令的限制,这三十万人代表的是三十万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