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二组设计瞄定五代战机!

……

赵奕再次展现了学神级的考试能力,收获了大量赞叹和惊讶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最开始网上说对比赵奕和骆桂军的分数,实际上就只是个玩笑,多数人是不关心的。

当听到赵奕考六级得分709,就算不关心的人都认真起来。

比如,贺明成教授。

贺明成早已经挑担子退休了,也从其他人口中听说赵奕的分数,满脸都是惊讶的苦笑,“赵奕啊!天才,咱们凡人理解不了。”

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慨,他们心里对赵奕的天才评价,又往上提升了一层。

赵奕则是浑然不在意,他觉得考个高分没什么大不了,什么创造历史记录之类,也不过是个英语六级考试,对他可以说毫无影响,有影响的还是研发工作,他想着安心读书到期末,但发动机设计验收还是要跟进,航空集团专家组对设计的评估结束,就必须过去看一下评估报告,还要参加几个会议,确定下一步样机生产问题。

航空集团对昆仑二组发动机设计的评估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甚至差点到了三个月,都快赶上昆仑二组完成设计的时间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

有些设计对赵奕来说很简单,比如涡轮组、压气机增压叶片、静子叶片,他只花费了几天就做完了,但事实上,别说是完成设计了,即便是对设计做评估都很困难,每一个叶片设计都非常复杂,想要论证设计反应到发动机中的性能,是个非常复杂的计算工作。

如果知道怎么计算就还好一些,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计算,还需要赵奕做详细的讲解,让专家评估组了解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计算。

航空集团给昆仑二组设计做评估的专家组有二十多个人,分成了七个小组对设计各个部分进行评估,其中航空集团旗下的科学院院士就有两个,工程院院士三个,但评估工作进度依旧很慢,进度最慢的是涡轮组、叶片组,赵奕做的最简单的部门,对他们来说确实最难的。

好在,完成了。

赵奕也不得不乘坐专车去了航空集团的总部,总部距离首都不算远,几个小时的车程还是令人很疲惫,他是上午的时候出发的,到了航空集团总部后,也已经是下午三点钟。

等到了航空集团后,赵奕很快就拿到了详细的设计验收报告,好几个院士、研究员也围过来感叹,“赵院士,你们的设计做的太精致了,太完美了!”

“我研究涡轮组,碰到了好多问题,最后证明你们的设计非常惊人,能最大化涡轮叶片的效能,只是制造要求高了一些……”

“材料上要求也高,我们针对新的孔道设计,替换了好几种材料,可真不容易……”

最后说的材料指的是放气活塞的设计,原本的活塞设计不需要承受太高的压力和温度,就只是一个能被压力崩开的活塞,但小孔道的设计对材料要求很高,材料需要承受更高的温度、压力的同时,还拥有一定的强度且不容易发生变形,要找符合要求的材料就不容易。

其他部分材料也一样。

比如,压气机的增压叶片,因为新的设计让叶片变复杂了一些,单位为平方里面的面积里,就有两到三个小孔,并且还是弯曲的弧线设计,材料的强度不达标,高压力下就很容易发生裂开、崩坏。

等等。

赵奕听着也解释了几句,随后就看向了设计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有三百多页,就是针对各个设计的分析,包括材料、重量、性能等等,好多内容都是对设计的补充,还有一些是针对可选材料进行修改,随后再继续进行论证,看到这份厚厚的验收报告,也知道专家组做了多少工作了。

验收报告最主要的数据,还是对发动机设计整体能发挥性能的评估--

理论推力最高可达:163吨。

推重比:10-12。

这两个是评价涡扇发动机性能最重要的指标,赵奕看着数据倒是没什么惊讶的,甚至说数据还比想象的要低一些。

“我们的设计最高推力,能超过18吨吧?”赵奕疑惑的问道。

旁边钟华院士解释道,“你们的设计,我们评估的最高推力是183吨,已经超越五代发动机的水准,但材料和制造技术跟不上。”

“有些设计制造出来,和设计原本也有差距,材料和制造技术限制太高了。”

赵奕理解的点头,说道,“国内还是要加大精工制造和材料研发相关的投入,否则以后很多技术都会受到限制。”

“是啊。”

旁边不少人感慨。

刘建昆走过来,有些激动的说道,“已经很好了,昆仑理论最高也只能临近四代发动机水准,而这份设计理论上超越了第五代发动机,咱们未来几十年都不用担心发动机设计问题了。”

其他人也跟着激动起来。

实际上,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已经激动不止一次了,现在再说出来还是非常激动,昆仑二组的设计做的太完美,直接让涡扇发动机设计从临近四代水准,直接跨越到了五代水准。

设计和制造不是一件事,但有设计才能制造出来,有了昆仑二组的设计,未来几十年都不用头疼涡扇发动机设计问题了。

这实在令人激动!

在此之前,国内的涡扇发动机就只有昆仑,设计理论最高推重比是7到8,实际制造出的样机,推重比就只有6左右。

按照国际上的信息来看,昆仑最多只能达到第三代发动机水准,而第三代发动机出现在三十多年前,以国的f100、f110、f404,欧洲的rbl99、88-3,苏国的rd-33和al-31f发动机为代表,推重比在8左右。

后来九十年代,出现了第四代航空发动机,以国的f119和欧洲的ej200发动机为代表,推重比在10左右,其中f119装备了f-22战机,ej-200则装备了“台风”战机。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五代航空发动机出现,以国的f135发动机和y国、国联合研制的f136发动机为代表,推重比为12到13,其中f135发动机装备在最先进的f-35战机上。

昆仑二组的发动机设计水平,已经赶超了国际最先进的发动机,但因为受到材料和制造限制,才无法把设计的效能全部发挥出来,但只是发挥一部分,也足以制造出第四代以上性能的发动机。

“足以装配五代机!”

刘建昆做出了定论,他们内部召开会议讨论,结果也是如此。

航空集团一直都在研发更高端的战机,目标是赶上最顶级的f-35战机,但受到限制最大的就是发动机,别说是第五代发动机,就连第四代发动机也没有,第四代发动机放在旁边友好的e国,也是最为尖端的发动机,根本无法实现批量生产,更不用说出口给国内了。

现在有了昆仑二组的设计,只要能制造研发出来,就足以装配到五代机上,到时候国内也有了世界最顶尖的五代战机。

研发顶级航空发动机的意义重大,国内能自主生产四代以上的发动机,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就可以让空-军跳过列装三代半、四代战机的过程,快速整体更换为第五代战斗机。

到时候,空-军就真正有底气说,实力水准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