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1”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增殖,利明往培养基里添加了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的安妥明,其分裂速度似乎超过了一般的癌细胞。利明说“eve1”是从人的肝脏中取出,经原代培养后的细胞,可这并不能解释它为何具有如此旺盛的增殖能力。
浅仓问过利明好几次“eve1”是从哪儿得来的。毫无疑问,那天夜里放在冰箱里的东西就是未经克隆的“eve1”细胞。然而,每次被问到的时候,利明都巧巧妙地蒙混了过去。浅仓背着利明查阅了细胞的背景资料,可是名单上根本就没有记录过什么“eve”——即便是检索各种文献,也找不到“eve”的名字。看来是尚未公开报道过的细胞。也就是说,“eve1“不是从别的实验室那里移交过来的细胞,而是利明自己树立起来并亲自命名的细胞株。
那,利明是从哪里把这种细胞带回来的呢?
听别人说,利明一直都在照顾他的妻子呀,他应该没工夫去跟其他大学联络。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这个念头让浅仓不寒而栗。一下子,自己现在正在做的对“eve1”线粒体的划分突然变得恐怖起来。
没有想到永岛老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浅仓一直都很感激利明,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多亏利明,自己才能如此顺利地完成各项实验,
浅仓升入四年级的时候,之所以选择生理机能药学讲座作为自己的志愿,其实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现在回过头看,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几乎不可能真正把握研究的内容,同学们在决定自己想要加入的讲座时,选择的依据多半都是些功利的理由:比如说将来工作好不好找啊,实验是不是比较简单啊。
浅仓也不是说有非要去某某讲座不可的强烈愿望,因而直到三年级大大咧咧地参加学生实习的时候,浅仓才在生理机能药学讲座开办的实习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
那次实验是从大肠菌里抽出质粒的dna,再把另一种dna放进去。在这之前,浅仓一直觉得dna是某种神秘而崇高的东西。谁知,抽出质粒的dna的操作却出奇地简单,浅仓甚至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小心翼翼地亲手完成dna的剪切与黏合。浅仓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这种惊讶告诉给了旁边的老师。那位老师平静地微笑了一下,回答说:“实习的目的就是要让你们了解这一点,”
那位老师正是永岛利明。
实习总结是在生理机能药学讲座的研讨室里进行的,浅仓的座位碰巧就在利明的旁边。通过和利明的交谈,浅仓得知这个讲座就是以线粒体这一巧妙的东西为实验对象的。
就在那个时候,浅仓决心要加入这个讲座,因为她觉得到这里来可以做更多有趣的实验,自己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凑巧的是,浅仓又被分配在利明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也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一决定时,浅仓感觉到非常兴奋,事实上,能跟从利明学习实验对浅仓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利明属于爱好广泛那种类型,他掌握了多种实验的手法,因此,浅仓跟随利明学到了许多实验的经验。生物化学这一领域内的各种基本方法,可以说她都是从利明那里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