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
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jg度和稳定xg,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
王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要在苏董下次询问以前,就做出各向异xg的碳纤维。只要成本维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异xg的沥青基碳纤维的质素,一定能成为大华实验室新一代的摇钱树吧,就像是资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样!
到了那时候,谁敢说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所名不副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赟根本没有吝啬研究经费的意思。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火力全开,这边还在用1100度的高温对石油直馏渣油进行高温裂解,那边就开始将1000度的裂解沥青调制成纺丝用的沥青。再一边,简单两段热处理的联炭法又开始试验,溶剂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则开始准备资料……
早在加入大华实业以前,王赟就开始研究碳纤维了。事实上,中国本身就是研究碳纤维很早的国家,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有关碳纤维的项目组。那个时候是以追踪研究为主要目标,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国进行的仍然是追踪研究。
碳纤维的研究太贵了,而国家需要研究的东西又太多了,哪一样都少不了。只有大华实业这样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虑门类齐全,一门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赟以前多是在纸面上研究碳纤维,实验多半是在脑袋里一遍又一边的做。加入大华实业以后,碳纤维的项目组也不是资金无限的,只能先做简单的同向异xg的沥青基碳纤维。而他存在抽屉里的研究计划,已经不知修改了多少遍。
有了研究所级别的经费注入,王赟哪里忍得住,如今外部条件齐全了,内部又拧成了一股绳,以前的种种设想,一一在试验中得到验证,实验进度一ri千里,进一步的刺激了他们。
大华总部的财务部门不得不连续提醒王赟:注意开支!要不是只有身在阿拉木图的苏城才有取消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的权限,总部说不定就会卡住王赟,即使如此,超常规的学术委员会也立刻成立,开始考察王赟的研究。
苏城知道此事,但也保持着沉默。而在他明确表态以前,碳纤维研究所的确争分夺秒的想要拿出成绩来。
早一天研究出各向异xg的碳纤维,都可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收益。对一个新的研究所来说,这就是的业绩。对新晋研究员们来说,这也是他们进入“特殊贡献”名单的最好的投名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