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冲朋友一笑——薛大少终于看出了这只铜碗的门道。

铜碗里有一个夹层,预先放进了硝石,需要使用的时候就注入水,硝石溶于水吸热,连带铜碗的温度降低,就成了货真价实的“冰碗”,可以用来冰镇蔬果;如果在铜碗中注入水,就可以制冰。

“我明白了,远之。”

薛绍彭语气里全是感慨,“原来你根本就是明白该如何制冰!”

明远毫不客气地点了点头。

他已经通过官牙联系了开采硝石的硝民,从他们手中购置了一些硝石。

东市铜作中有专门能做带夹层铜器的铜匠,明远又请他们打了带有夹层的铜桶。到时就能用这些铜桶制冰,没准还能想个办法将冰淇淋做出来。

而这项生意他完全可以交给硝民去做,这些硝民采石环境艰苦,收入微薄,还时不时可能会遇上危险。给他们指点这一门生意,再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器具,想必能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多添一个创收渠道。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硝民制冰,再送他们器皿,大概这就是明远教他们的打渔术和送他们渔网了。

明远正想得开心,对面薛绍彭却含着几分酸意望着他——这个小邻居,太有主意,好多东西都是生而知之;而且……也太有钱了。

于是薛绍彭哪壶不开提哪壶地说了一句:“令师横渠先生什么时候回京兆府来?”

明远脸色顿时有点转阴。

他最怕有人提起进学的事。每每有人问起他的学业,他总以业师不在,自学为主的理由搪塞。

但母亲舒氏日常向人打听横渠先生张载何时回长安,很快就确知张先生已经辞官,正准备由汴京返回长安。届时无论他老人家是打算再坐馆授课,还是要把昔日的这些学生们“转手”交给他人,明远都没有理由再每天游手好闲。

于是明远脸上浮起虚伪的笑容,冲着薛绍彭提醒道:“令祖午睡这该醒了吧?”

薛绍彭倾耳听了听隔壁的动静,几乎是“砰”的一声弹了起来,匆匆忙忙趿上鞋子,火速冲向明家院门。

明远忍俊不禁,终于笑出了声,同时也在心里暗想:为了将来不得不进学堂的那一天,他得加紧多挣“蝴蝶值”才行啊。

作者有话要说:明远: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也会!

今天多聊两句夏天的冷饮:

宋人夏天吃冰镇水果,已经是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六月时汴京城中的百姓消暑纳凉的方式是,“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也就是说,夏天暑热的时候,人们要么待在通风的亭子或者水边的水榭,要么待在高楼的高处,一面享受着雪槛冰盘这类装有冰雪的器皿带来的凉意,一面享用冰镇水沁的冰凉瓜果,一面在流觞曲水中推杯换盏,一面享用苞鲊新荷这类的美食,远远近近一片笙歌,这种纵情享乐,往往整夜不歇。——侯印国译注《东京梦华录》。

而文中提到明远吃的冰镇蔗桨浇樱桃,唐时已有这种吃法,比如韩偓的《樱桃诗》里写“蔗桨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明远的“制冰术”在唐末时其实已有了。古人开采出硝石(硝酸钙),发现硝石能够溶于水,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温度降低以至于结冰。因此发明了硝石制冰术。

而硝石溶解之后,还可以将溶液取出来重新提取,反复使用。

明远用的那种有夹层的碗,宋代也已有了,只不过不是用来冰镇的,而是用于保暖。这种物品叫做“孔明碗”,这种碗有两层,里层与外层之间中空,外层碗底有一个洞,可以灌注热水进入夹层,再将这个注水洞塞住,就可以给食物保温。

怎么样,宝子们,你们那边天气怎么样,热不热,吃上冷饮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