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道,打算用连环计策,以请君入瓮之法,将入侵的乌族一网打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的计策虽然绝,但他并不知道乌孙族有一个独特的安营方法,结果让心思镇密的乌孙王子卫特司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乌孙国国王蓝余也经过了卫特司的提醒发现了这一破绽。
蓝余愤然道:“狡猾的汉人早已经攻破了我族的老营,他们假扮成我族中人的样子,准备引我军中计,然后再利用潜藏于附近的士兵将我们全部射杀。狡猾的汉人比恶狼还凶残,整个老营的士兵居然没有一个活的。不过我们乌孙国人各个都是勇士,现在我族人辛苦培养出来的牲口全部都在这些汉人的手上,无论是为了我族的兴盛,还是为了族中的尊严,我们应该举起手中的武器,将我族族人辛苦培育的牲口给夺回来。”
在一旁的卫特司深深的望了一眼已经气急攻心的蓝余,柔声劝说道:“父王!不行啊!汉人士气高昂,他们在此地一共有多少士兵,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再说了,我族身后也还有一群不知道数量的汉人部队,要是他们赶来,给我们来一个前后夹击,我族危矣。依孩儿的意思,还是撤回本土再进行商议。”
蓝余听了卫特司的建议,愤怒的心情也已经平定了下来,思索了片刻,就点头同意了卫特司的建议,大手一挥,令全军撤退。
一直在暗处监视对方动向的,见对方立于帐外却迟迟未入,心中已经感到了对方已经看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这时乌孙王突然领着大军由北方撤离,就更加令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当机立断,召来副将和拓跋智。
赵云命令王平领一千士兵死守营地,又让拓跋智拿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去请求支援,自己则领着四千士兵对着乌孙大军冲杀过去。
当然赵云不会和乌孙族人蛮干,一支支利符如飞蝗一般射向乌孙士兵。此时的乌孙士兵总共还有两万,人数是赵云军的五倍,不过乌孙族人害怕后头诸葛亮大军的援军,并不敢与赵云的部队交战。只是留下了一队士兵殿后,蓝余自己领着其余败将向西方逃窜。
显然赵云已经察觉了蓝余的想法,他并不与殿后的乌孙士兵交战,只是用两阵箭雨射乱了对方的阵型就强行突破而去。
赵云也学聪明了,他也不跟蓝余所领的乌孙大军交战,而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绕到蓝余的前面,不让他前进一步。
本来以乌孙的良乌孙士兵的高超骑术,还不至于被赵云短时间内追上,可是乌孙族人经过连连恶战,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已经疲惫不堪,根本就快不过养精蓄锐的“飞羽弓骑”。
反正就是一句话,赵云是彻底的粘住了蓝余所领的乌孙大军,不让他们有任何突围的机会。
蓝余见突围不了,就立刻发施号令,领军马排列成阵,东一队,西一队,整齐的排列起来。
又过一阵,忽听左首的一队士兵角声响起,几排兵马冲了过来,当先的将官是个瘦长青年,身上披了黑色披风,高举长刀,领头冲锋。
赵云也令所有的士兵组成一道防线,下令:“若是敌方有打算强行突破的,立刻以连射拒之。”
副将王射领命。他将所有骑兵排成三排.以作连射之用。
连射:顾名思义是连绵不断的箭雨,先是第一排射击,在是第二,最后是第三。当第三排射完后,第一排也作好了射击的准备。就这样循环下去,直到箭枝用光为止。
赵云知道蓝余摆下阵来,就是为了拖住他的大军,让他可以顺利的撤出,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和乌孙进行兵刀战,不过对方已经划出了道来,他岂有不接之理。
常山赵子龙技高人胆大,他放下弓箭,拔枪取剑,独自一人对着那冲来的部队冲了过去。赵云荷荷狂叫,冲入敌阵,左剑右枪,强行杀开一条血路,直冲到那个瘦长青年之前,敌军主将见他来势凶猛,勒马退开,赵子龙手起剑落,将三名持旗大汉一一砍死,敌将想逃.赵云不让,一手将重达数十斤的大旗举起,对着瘦长青年射去,大旗去势极快,那人来不及闪躲,旗杆破胸而入,大旗去势不减,将那个带飞了出去.直至一丈方才落了下来。
乌孙王蓝余和卫特司见赵云如此悍勇,尽皆骇然,“飞羽弓骑”欢呼狂叫,纷纷为赵云神勇而发出震天的呼喊。
又有一队人马在一位黑袍将军的带领下越众而出。
赵云一笑,收剑回枪,取出弓箭,对冲了过去。赵云箭无虚发,接连将乌孙兵射倒了十余人,两名乌孙将官持矛冲上前去,被他嗖嗖两箭,都射下马来,黑袍将军也被赵云一箭射于马下。
赵云突然一笑,突然掉转马头,以讯雷之势,策马飞向蓝余冲去。
赵云冲近射程,弓弦响处,一箭正射在蓝余胸口.接着又是一箭,直向蓝余喉咙上射来,蓝余左胸中箭,只听当的一声,箭头有一半没入蓝余胸口,不过蓝余的胸甲里有一护心镜,此箭并未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蓝余见又有箭到.急提马僵,斜身躲避,这一箭劲力好生厉害,从左肩插入,直穿没羽,蓝余顿时摔于马下。
乌孙王蓝余中箭落马,族中人人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