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渔一听有些愣,这和她想的可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给这些人找些事做?
好说啊,她正有这个想法呢。
现在种粮食、种蔬菜、养家禽都在镇上能做,规模也都不小了,唯有酿酒还全靠村里,现在村里人还忙的过来,那以后呢?
等桃源酒楼的生意彻底放开,怕是不够的,而且运输也是个大问题,且不说桃源村那寥寥几头牛运力有限,酒也不是粮食,酒坛一不小心颠坏了也难搞。
不若直接在镇上开个酒坊酿酒,顺便再开个陶瓷作坊做酒坛。
这些都简单的很,前者还需要把酿酒的老翁请来,后者直接在当地找个懂行的人便行了。
其余的原料、人手、钱财都不缺,市场广大,前景大好……
她把这想法和老镇长简单一说,老镇长当即支持她,并且还表示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找他帮忙。
这说的是遇到那种作坊的主人逃荒去或者死绝了总之无论如何联系不上的情况。
木渔谢过老镇长的好意,离开后就把这事交给了杨二郎和孙二孙三去做。
没几天,几人便带了好消息给她,酒坊和陶瓷作坊都买下来收拾好了,随时可以挂牌开张。
于是,十一月十五日这天,桃源酒坊便正式开张了。
那天老镇上、元荡三人还有镇上以及外来的许多商人都去了,热闹不已。
元戎很是遗憾地说道,可惜时间不允许,要是开的早些,他们便能带需多久回家过年了,现在那些怕不够喝。
木渔只保证年后他会有喝不完的酒,元戎便笑的合不拢嘴了。
她没说谎,酒坊请了五十个工人,地方很大,每天都会酿酒,算下来产量会是之前在村里的四五倍,要供应全盛时的酒楼都绰绰有余,何况现在。
天气渐冷,她带着杨二郎买到的诸多棉衣棉被棉花回到了桃源村,将这些御寒之物分发了下去。
这年冬天,他们便不会过得像去年那般辛苦了。
不只不会辛苦,这年他们日子过得比往年红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