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我二哥又被先生罚了。”
这时,一个更小的少年笑着出现:“他上课时和先生争论,可那先生又说不过二哥,便气急败坏地叫他出去思过。”
时玉听后偷笑了一声,原来丞相从小就开始为“舌战群儒”打基础了吗?
这声笑引得两个少年都往她这边来看,尤其是诸葛亮,刚才还魂不守舍的样子。见到时玉,便回了神,眼神中露出几分笑意,上前一步行礼。
另一旁的诸葛均本想开口问这人是谁,就被诸葛亮打断:
“拜见叔父,”他又对着时玉唤道,“这位一定是四妹了。”
“哦?”诸葛玄来了兴致,“你是如何知道这是四妹的?”
他了然地笑了,曰:
“前几日清虚道长说我诸葛氏阳气太盛,恐大事难成。城南有一贵人可破,身约三尺,面色发黑。想必就是这位妹妹了。”说罢,他便拱手俯身,“妹妹愿救我诸葛氏一族,亮不胜感激。”
时玉听他这一句一句的,人都傻了。她岂敢当诸葛家的贵人啊,若是能救得丞相,就算是当一个炮灰,她也心甘情愿啊。
这老道长定在胡言乱语,诸葛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能说难成大事呢?
不过话说回来,她想,怪不得诸葛玄一个太守没事去城南晃悠,又没事认个乞丐当闺女,原来是听信一个道人之言。
那道人莫非有通天的本领,能将她从未来唤过来吗?
“二哥过言了,”时玉也给他行礼,“我不过一孤儿,平日里食不果腹,幸得义父愿意收留,诸葛氏是琅琊大族,岂敢高攀。”她又补充道:“我姓时名玉,时辰的时,白玉的玉。若是能为诸葛家效力,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这模仿古人说话真是难,时玉出了一身的汗,什么称呼什么语法她也不太能弄清楚,典故成语她叠加上去,也不知此朝此代是否已经出现。
早知如此当初便该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非要去学什么英语。以后只能“俺也一样”一句走天下了。
“在下诸葛亮。”
诸葛均在一旁想开口,又被诸葛亮打断,“这位是我三弟诸葛均。我们还有一位大哥,名唤诸葛瑾。”
诸葛均几次话没说出口,憋得难受,又想开口闲聊几句。
这时诸葛玄开口道:
“好了,今日时玉刚回来,便让她先下去歇息一番吧,明日你们兄妹再相会。”
三人只好就此告别。
待时玉走后,诸葛均上前问诸葛亮,道:
“二哥可真信那清虚道长之言?”
诸葛亮双手置于背后,总觉手里缺少点什么,他轻轻摇头道:“不知,但今日观此女,确实奇怪。听下人言,她是北边来的难民,又是孤儿,听闻叔父要收养她,反应也并不似穷苦人家那般欣喜。”
他转过身去,接着说道:“刚才听她说话,不像是没读过书的人,礼节上也做得周全,不卑不亢,实属难得,哪里像个五岁孩童。”
听罢,诸葛均也点点头。
“莫非,真的是天命助我诸葛家吗?”
细细想来,诸葛亮又不太相信,摇了摇头。
作者有话要说:求收藏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