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环境已然大不相同,《心灵捕手》的叙事方式显得过于温吞了,陈一鸣不敢赌观众有那份耐心,万一沈大佬的用心之作,却遭遇《肖申克救赎》那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陈一鸣哪里过意得去?
因此在故事编排上,陈一鸣选择强化装逼打脸的桥段,先让观众爽,再让观众想。
原片中有一个桥段,呆萌与损友组团去麻省理工附近的酒吧泡妞,损友A自升学历去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护花使者直接拆穿,呆萌站出来秀出满腹才华,一通辩论让对手落荒而逃,顺带收获了一个女朋友。
这个段子显然不方便直接挪到华国,先不说城中村的混混很难伪装大学生,就算强行生拉硬拽编圆了,给华国观众的观感也不会好。
在华国,人们普遍还是尊重知识敬仰大学的,大学生有着天之骄子的称谓,混混与大学生根本达不到真正的平等,至少在普罗大众心目中很难对等。
同样的天才混混戏耍书呆子的段子,放在坚果是爽文,放在华国就是暴雷了。
因此陈一鸣把这个段子挪给了心理辅导员,由他带着天才小子“体验”大学生活,仗着聪明假装学霸四处装逼。
如此恶劣行径,让原片中罗宾扮演的方正老师来干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魔改心理辅导员的性格成为刚需,必须把明叔弄成一个中年混不吝。
好剧本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陈一鸣这样子大幅度魔改,出现BUG是难免的事,这不沈明看了没两眼就给揪出来一个。
陈一鸣掏出本子笔把这个点记下来,抬头看向沈明说道,“还有吗,明叔你继续说。”
沈明点了点头道,“我觉得你似乎是挂着心理学的幌子讲了一个不治而愈的案例,故事里的心理辅导员并不懂心理学,他开导叛逆天才的手段,也跟心理学完全无关。
<div class="contentadv"> 这跟电影倡导重视心理健康的主题岂不是背道而驰,既然只要敞开怀抱直面生活就可以走出阴霾,不是更说明心病不是病、话疗不算疗吗?”
陈一鸣笑道,“明叔,我确实希望这个本子拍出来之后,能够引发社会对心理病的重视和关注,但不等于电影就要直白地给心理医生打广告啊。
我觉得故事里有心理辅导员这么一个标签存在就差不多了,真弄一个心理学家侃侃而谈各种理论和术语,那才是过犹不及。
剧本里不就是这样么,两个主角刚见面时,辅导员只是照本宣科地卖弄那些抄多背熟的套话,结果作为患者的叛逆天才反倒比他更能背。
术语一大堆听了让人不明觉厉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了吗,我觉得不是,能把复杂的疾病机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这才是负责任医生的表现,也更能体现医者的同理心。
你这个假专家在电影里歪打正着,一定会引来真医生发表专业评论,咱们的目的不也一样能达到么?”
沈明听了呵呵一笑,点了一下陈一鸣道,“算你过关,这个本子我接下了,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开拍?”
陈一鸣意味深长地回答,“这就要看明叔你的意愿了,今年的威尼斯、戛纳、奥斯卡,你想要哪一个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