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小小的突破

今年贺岁档被戏称为帝圈大反攻,几个国产票房炸弹全是帝圈出品,就算那两部港产片,也只限于制作班底,资方、制片、宣发都是帝圈那几家公司一手操办。

即便是出身沪圈的徐光头,也事实上投靠了帝圈,《不容易2》背后的出资方是三家帝圈公司,发行则直接卖断给了王一白。

要说同档期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武连靖了,武哥虽然也是帝都人,但平日里却是自成一派,极少跟帝圈老炮儿们掺和到一处。

这方面武连靖跟沈明很像,后者年轻时也跟帝圈走的很近,但成名没多久就退圈不混了。外界包括陈一鸣在内都推测是沈大佬崖岸自高,觉得混圈子丢份儿。

陈一鸣当然不会棒槌一样问出口,倒是沈明自己对此一点儿也不避讳,主动跟他说了一段往事。

有些资历的影迷都知道港圈北上,其实在此之前上溯至上世纪末,还有过一轮帝圈南下。

帝圈盘踞首都,对于风向敏感得很,算是业内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早在改制之前,因为出国拿奖而有了知名度的华国演员,就开始南下港城淘金了。

现在帝圈的老资格演员,那段时间都有过一段南下拍港片的经历,至于结果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沈明一脸感慨地说道,“那会儿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真以为凭自己能演出一番名堂,现在想想简直是不知所谓,别管你是导演还是演员,除非能混成老板,否则逃不开成为交易中的筹码。

一鸣,咱们这个行业有个说不上好坏的传统,就是喜欢踩着线玩儿,好像不突破点儿啥就吃亏了,一部片子就白拍了。

创作环节如此,连带着其他环节同样如此,你还不能说人家不规矩,因为处处都存在着模糊地带。

<div class="contentadv"> 我欣赏你,就是因为你拍电影就是拍电影,从来不试图撩拨官方立场和大众意识的底线,偶尔搞搞创新也知道适可而止,而不是得寸进尺把便宜吃干占尽。

现在行业的势头确实很好,可是不好的苗头已经出来了,你去年在年会上说的那些,今年全都一一应验了。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月邓朝自导自演的那部喜剧,背后运作的公司就是直接塞钱给院线,首周票房一分不要拿下了四成排片。”

陈一鸣听了只能苦笑,好家伙真会玩儿,比自己举的例子还要“创新”,比好莱坞的先进经验更加激进,这算不算开创行业先河呢?

沈明叹道,“这些操作我看不懂,但我本能地感觉这里头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这么搞下去,迟早会出大乱子的。”

陈一鸣点头附和,内心却想到前世那场内娱大变动,可不真就搞砸了么。

不得不说大佬就是大佬,直觉不是盖的,公式推导全没有,预测的结果照样八九不离十。

看了看时间,距离吃饭没多久了,陈一鸣打开书包拿出两个文件夹递给沈明。

行业的事情多聊无益,他俩一个演员一个导演,说实话也改变不了什么,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到专业上。

沈明眼前一亮,二话不说接过来就埋头看字不理人了,剧本之于演员,无异于美食之于老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