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的底层逻辑即将迎来变化,韩三爷刚才提出冲击单片30亿票房,我觉得都有些保守了,50亿也不是不可能。
问题在于,新的负债式运营的商业逻辑下,我们只有押宝大制作这一个选项吗?
5000万投资2亿票房的项目,铂爵都能同时运作两到三个,比如《非常嫌疑人》,风险不算大,利润也不低。
而3亿投资15亿票房的项目,比如《木兰》,铂爵只能两年整一个,风险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属于祖坟冒青烟的运气。
选哪个不选哪个,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
陈一鸣哐哐哐一通输出,然后拧开一瓶矿泉水慢条斯理地喝着,静待反馈。
今天参会的不是官员就是老板,经济学都是必修,陈一鸣讲的也不难理解,只是他们受限于过往的行业惯性,没从这个角度想过而已。
会议室里响起了嗡嗡嗡的交头接耳声,显然大家都在讨论着陈一鸣的这番“高论”。
主席台上传来一个声音,“小陈,照你的说法,国产大片就不拍了吗?”
陈一鸣扭头看去,说话的是一个“标准”官员装束的中年女士,名牌上只有叶静怡三个字,连头衔都没有。
她坐在沈大佬的外侧,跟陈一鸣隔了整个主席台,看过去只能见到半个侧脸。
刚进会议室时陈一鸣还有些奇怪的,看位次应该是某个协会的,但是名字和长相陈一鸣都毫无印象,后来跟牛老哥聊起来之后,他也就不再想了。
压下心头的困惑,陈一鸣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当然不是不拍了,特效大片是产业制高点,本土化是必需的,三哥的宝莱坞也不只有歌舞片啊。
只不过现阶段没必要一窝蜂,应该掌握一个度,大片不是砸钱就能拍出来的,设备、技术、人才、管理都得跟上。
问题是国内现有的幕后力量撑不起同时开太多大项目,电影工业的配套不是流水线,光靠砸钱砸不出来。我之前跟许可导演聊过,他的仙侠大片特效都得专门开发专门制作,不是随便挑一家特效工作室就能搞定的。
有人说可以像前些年那样从海外请人,对此我不反对,但是没必要,特效这东西吧,在我看来就像止痛药,吃多了会有耐药性。
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会越来越慢,另一方面观众对特效的新奇感也会越来越低,当下流行的好莱坞漫改电影已经快要触碰到极限了。
关键问题是,咱们的观众也被好莱坞大片洗了好些年了,他们同样有耐药性,而且因为文化隔阂忍耐度还更低。
你要说拍国产大片赚情怀分,那也只有特效最牛逼的少数几部电影赚得到啊,其他国产大片还是炮灰。所以我觉得,现在跟好莱坞拼特效性价比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