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把自己彻底代入,把男主塑造成一个生活被一朝颠覆的失败者,而是牢牢扣住“找寻”两个字,以此作为线索统领人物的行为动机。
陈一鸣一见陈昆就想笑,小美还真把自家偶像给运作进来了啊!
这当然是陈一鸣无责任吐槽的,他相信小美的职业操守,既然陈昆进入了终审名单,就说明其符合角色的基本要求。
倒数第二的刘易军是个中年帅叔,看照片真不像是40多岁的人,事实上他是1970年出生,是前几位的叔叔辈。
个中分寸感其实极难拿捏,由于这个场景需要后期合成,演员的表演跟在试镜时是一样的,都是凭空想象着演。
他算是第一个“主动”靠拢陈一鸣的男一线,小美的“牵线搭桥”正是时候,再早一点的话,昆哥陈一鸣不敢用也用不好,当然他本人也未必愿意屈就。
偏偏《第十三层楼》又是一个可文艺可商业的开放型架构,剧本赋予了演员巨大的脑补空间,如果演员有意愿有野心,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把故事彻底演歪掉。
陈昆是男角色名单中最大的腕儿,搁几年前,把陈昆放到这份名单里,就是妥妥的掉咖丢份儿。
实话还说,这个角色真不是很适合他,他的长相过于刚毅,气质也太硬朗了,脆弱受伤的时候很难博人同情。
刘老师的职业路径跟许亚君差不多,都是高开低走的典型,刚出道的时候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结果令他十分满意,老潘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凭借一点提示把握住陈一鸣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且显然在演绎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刑警一角也有些差强人意,少了一点内在的神秘感,暂且当做备选吧。
其实拍《木兰》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两个女角色魔圈内部根本挑不出来,这才会选择邀请试镜。
陈一鸣手里握着终剪权的大剪刀没错,真不听话可以都给他咔嚓掉,但他真心不愿意搞到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别说那样做必将对电影质量造成极大的损伤。
这其中有未来世界的的老玩家,也有维系意识空间所必需的关键NPC,他们身份各异态度迥然,对男主和刑警的行为,或善意相助,或恶言相向,或行径古怪,或悍然出手。
可以的话,他更愿意在拍摄过程中有商有量地来,在磨合中达成默契,一起合力把最终效果控制在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范围内。
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限定入围人数以后,跟帝都两所大校的雄厚积累相比,优秀得不够。
因为之前有过一番交流,陈一鸣特意用了更加挑剔的眼光来“审查”老潘的试镜片段。
虽然从排名来看,他只是男主人选的最后一位。
显然小美并不知道陈潘两人的那段渊源,潘月明的糟糕近况大大压低了他的“行情”,在备选名单里他就是个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