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木易不是杨康他爹?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以李靖为帅北击DTZ颉利可汗,并州文兴折冲府旅帅木易携众从征,先登有功,后以谤免。”

镜头拉进聚焦张子风的眼睛,清澈见底黑白分明的瞳仁里,有氤氲,有困惑,还有悲伤与愤怒。

转眼间喜剧变悲剧,一同从军的叔伯长辈们少了一大半,带队的木兰爹也落下了暗伤残疾,更令人气愤的,则是连功劳和犒赏都被权贵上官给贪了去。

这一次不是打仗,而是不知归期的戍边。

如今再看,这段2分多钟的长镜头已经算不上什么惊才绝艳的演出,自《1951》面世之后,长镜头似乎一下子成了某种电影流行,是个导演都想着安排一段炫上一把。

她挎着篮子踩着斜阳,沿路而上带领观众“游览”坞堡。

《木兰》的这段长镜头中规中矩,唯一算得上技巧的东西,就是用后期调色变黎明为黄昏。

隔着门板传来木兰爹的话,解答了木兰与观众的疑惑,木兰爹接到军书,不得不再次出征。

电影适时插入旁白与字幕,低沉的男中音娓娓道来。

门那边的木兰爹心存死志百般不舍,门这边的木兰百感交集另有决断。

夜晚,月明窗前,木兰坐在织机前柔肠百转,随着她挺身而起开始换装,背景音乐由小提琴的柔媚猛然转为钢琴的铿锵。

易服、背剑、跨马、扬鞭,夜色中木兰绝尘而去。

<div class="contentadv"> 转场过后已是白天,木兰控马踏上坞堡前的大道,哒哒的马蹄声中,一個个骑士来到木兰身侧,拉出一条长长的骑队。

之前的男中音再次响起,黑屏白字打出字幕。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自立为可汗,攻伊州(今哈密)不克,帝征并州11折冲府兵往戍。

旅帅木易次女木兰,年17岁,替父从军。”

陈一鸣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大银幕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留意着身前身后影迷的低声私语。

“木易不是杨康他爹吗?”

“阿史那贺鲁是谁?”

“木兰女代父职啊,上来就是旅帅,这起点可够高的。”

“哈密那时候就是唐朝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