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军,再分兵,敌军部分陈一鸣加快了节奏,时长和镜头数都只有唐军的三分之一。
而且张毅统帅的西突厥攻击部队,队列参差不齐,服装与武器也不统一,属下各部落头领还各怀心思。
这也从侧面告诉观众,贺鲁大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内部并不团结。
花了两天时间,接战前的戏份顺利搞定。
随后剧组转至营垒东侧,首先拍摄段落最后也是最惨烈的破寨部分。
按照剧情设定,张毅是在西、北两侧打成焦灼状态,充分吸引唐军注意力之后,才突然发力猛攻东侧,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此处上阵的部队,是西突厥最精锐的王帐军。
他们的奋力一击威力十足,当即突破东侧寨墙外的壕沟与矮墙,进而在寨墙上打开一个十几米的缺口。
唐军这边的反应也很快,萧嗣业亲帅亲卫预备队迎头顶上。
双方战力最强的两个单位在缺口处凶悍对撞,顷刻间刀砍枪刺尸积如山。
这个段落在剧本里只有半页纸,起于张毅本阵的一声令下,结束于古越河在尸山血海间的拄剑而立,时长不到五分钟。
然而落在分镜稿里,却是厚厚一大叠七十多页画纸,不亚于一本漫画。
陈一鸣把每一个运镜和每一个特写都单独画了一幅图,可以说是细之又细。
以分镜稿为基础,崔放和他的摄影组起草了厚度跟分镜稿差相仿佛的运镜图。
这还没完,因为这场戏绝大部分都是中景和近景,因此机位相当于“埋”在群演里,运镜轨迹与群演走位,配合上必须做到天衣无缝。
想要达成这个效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量的排练,一直练到熟极而流条件反射为止。
准备阶段已经极为耗时耗力,实拍之后更是困难重重。
既然是战争戏,自然会有很多血浆四溅的镜头。
于是每一次NG,都意味着海量人造血浆和服装道具的耗费,成本只是小问题,复位才是大/麻烦。
以至于陈一鸣想出了一个替代方案,那就是动用超量群演,直接进行四班倒拍摄。
第一组NG了,整组拉下去复位换装,换干干净净的第二组上,如此循环往复。
反正缺口处只是几百人规模的战斗,专业群演加上本地临时群演,人力方面完全够用。
在陈一鸣花钱如流水的助攻下,东侧的“换命”戏用了五天时间终于得以完成,营垒场景最大的一块硬骨头,总算是啃了下来。
在外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