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陈一鸣拿过手边的对讲机,贴近嘴唇大声说道,“过!”

王威传达的指令,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陈一鸣这一声过,意味着今天最难的大群戏,胜利完工。

本地群演们已经可以解散,但是主演和专业群演的活儿还没完。

接下来,还有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需要补拍。

此时的补拍镜头,跟之前对行军队列的抓拍已经完全不一样,这回是真正的“表演”镜头,镜头下的演员必须带着戏,NG的次数极速提升。

更麻烦的是,拍的虽然是几个主演,但是一同出镜的专业群演,照样要实打实地站在那里当背景。

三五个镜头过后,就必须停下来稍事休息,毕竟人不歇马总要歇。

五六月份的天气,敦煌附近的荒漠里已经十分炎热,这块外景地寸草不生无遮无掩,人、马、车辆、设备都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

进度比之前预想的要缓慢得多,拍到下午4点光线不再合适的时候,只完成了郁南个人镜头的一小半。

幸好隔天续拍,就不必像今天一样兴师动众了,只需调用专业群演即可。

晚上回到酒店,所有人都疲惫欲死。

陈一鸣现在亲身体会到战争年代大部队指挥官的苦楚了。

《木兰》的剧组规模已经膨胀到近千人,抛开专业群演,光是幕后团队也已突破四百人。

设备、道具、物资、后勤,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陈一鸣已经无法像拍摄《1951》那样事必躬亲,他不得不把责任分解下去,并充分信任每个部门的负责人。

甚至部门负责人也无法深入到最基层,有限且被极度压榨的精力,让他们只能勉强管到组长。

再往下的情况,陈一鸣已经无法切实掌握,很多组长陈一鸣压根儿就不认识。

当各部门的汇报汇总上来时,早已是凌晨时分,等拍摄计划布置完,又是一个小时。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4点起床5点出发。

从近期的拍摄情况来看,剧组里的小岔子并不少见,损坏、浪费的现象多有发生,储备的物资在飞速消耗。

不过陈一鸣已经没有精力顾及那些了,只要样片符合要求,其他的就随缘吧。

他现在只希望,敦煌的戏份能够按时按质完成,反正路平的道具组正在加量定制道具,准备金绰绰有余。

在外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