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夜戏 诈尸

第二部分是近景和超近景的特写镜头,比如吴军的手势指令、刺杀哨兵的特写、我方士兵中箭的特写等等。

这里的难点在于,中景拍摄其实是一段长镜头,镜头取景范围更大,这就意味着会影响到摄影机和收音杆的运动。

更难办的则是布光。

因为是实景夜拍,自然光肯定无法满足清晰度的要求,必须补光。

又因为是室外,灯光的实际效果损失特别大,也无法像棚内拍摄那样稳定可控。

因此这场戏开头的雾气不仅仅是还原真实历史,更是源于拍摄条件的限制,陈一鸣不得不引入浓雾,否则布光就搞不定。

过去半个月,灯光组同样非常辛苦,上午胡杨林场景的拍摄结束后,下午补个觉,晚上又要出外景,与摄影组一起做实验。

先要设计出在雾气里不暴露光源的前提下,中景拍摄的补光方案。

简单讲就是在吴军小队行进路线的两侧架设灯具,然后通过增减遮光板的方式实现整体提亮的效果。

当然,调整的时候必须要跟摄影机一起,同步调整和记录摄影机的滤镜和参数。

两个变量之外,还有后期调色这个第三变量。

这才是真正考验摄影师、灯光师能力与经验的地方,徒弟们只能瞎猫逮死耗子地乱撞乱试,齐郁、崔放和王礼荥则肚里有货胸有成算。

他们对照着后期返回来的样片,花上两三天时间就可以给出恰到好处的拍摄方案。

中景拍摄的要求满足之后,第二个难点来了。

那就是近景与特写拍摄,与中景样片的亮度,要进行二次平衡。

因为是直接怼脸拍,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表演细节,整体亮度必须提上来。

然而前后亮度不一致,后期剪辑的时候特写插入就会显得突兀。

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技术手段,把过高的亮度压下去,让两类拍摄最终呈现的效果达到近似或者完全一致。

前两个难点解决之后,还有第三个难点,演员。

盔甲的光泽度,演员脸上的底妆,同样是关联整体亮度的变量。

于是后半个礼拜,路平和毛卫平也成了夜班一族。

陈一鸣这个导演全程都是一个局外人,具体细节一点儿也插不上嘴,更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div class="contentadv"> 为了这短短1分钟的戏,王老爷画了三十多张布光图,崔放的运镜方案前前后后改了十五六套,吴军的妆容同样调整了十几次,魔影厂的调色师分成两组二十四小时值班。

跟陈一鸣一样清闲的,只有负责制作盔甲的道具师,考虑到前后剧情的一致性,定妆之后盔甲不宜变动,陈一鸣拿掉了这个变量。

陈一鸣打出手势,王威拿起大喇叭喊道,“各部门注意,清场。”

5分钟过后,王威再次喊话,“烟火组,封烟。”

空旷的草原上,烟雾扩散的速度特别快,因此烟雾稍一混合,王威就打板开拍。

“《木兰》第一场第二镜,第一次拍摄。开始!”

监视器内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监听耳机里却传来沙沙的脚步声。

突然,一个全副武装的将军急行至取景框中间一停一蹲,露出紧绷的侧脸。

很快,在他身后,更多相似装扮的军士模仿他的动作,一停一蹲,填满了他两侧的取景框。

将军右手抬起向前一挥,两个军士起身向前快步出框,稍一停顿之后,将军举着的右手猛地落下。

将军起身一马当先向前猛扑,两侧的军士几个大步向前,把将军护在身后。

队伍接近拒马区域,横队两侧的军士快步向前,流畅地变为纵队,通过拒马的空隙,越过两具穿着羊皮袄子的尸体。

队伍越过拒马再度转为横队,在浓雾中继续向前突进。

“叮!”耳机里传来轻微的铃声,随后监视器中一个军士胸前中箭猛地向前扑倒。

“敌袭!”,伴随着半空中的尖叫声,又一支箭矢射在将军的头盔上弹飞出去。

中箭军士旁边的军士单膝跪地,举起手弩“绷”地一声击发。

“敌袭”声戛然而止。

横队牵引着取景框继续向前,镜头边缘,不时有军士中箭倒地或是落入陷坑。

透过雾气,前方显露出星星点点的火光,将军一马当先率领队伍冲至营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