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帮忙善后 技术碾压

申芃菲一个电话打到枫叶国,联系到温哥华十月工作室的CEO,ERIC LEE。

温哥华历来是好莱坞剧组的首选外拍地,一个B级小剧组,不管是演员、幕后还是后期,都能在当地轻松解决。

而且,枫叶国为了吸引好莱坞剧组入驻,剧组在当地的花销,还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补贴返还,虽然绝对数字不大,但也不无小补。

更重要的是,远离洛杉矶,祥瑞的对头再想捣乱,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陈一鸣在申大姐跟前欠下一个人情,对于后者给他安排的繁忙行程,也唯有俯首听命一个选择。

目前,《1951》依然保持着每天十几场的节奏进行小规模放映,只不过从洛杉矶一地,逐渐扩展至坚果各州。

但是对这部电影的讨论热度,已经在专业群体中逐渐升温。

这当中肯定有华纳买的公关,不过自发加入的也不在少数。

毕竟金棕榈的名头和五个金球奖提名都不是假的,而相对敏感的题材,也很对一部分好莱坞白左的胃口。

此外,移动式一镜到底的制作方式,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不错的谈资。

因此,陈一鸣作为《1951》的导演和编剧,在《潘多拉》的首映礼上初次亮相时,还是吸引了不少关注的。

《潘多拉》无愧于卡隆-麦基口中“超越时代”的评价,陈一鸣尽管有前世《阿凡达》的记忆打底,观影的时候依旧被震撼到了。

《方舟》的特效,还在陈一鸣的想象之内,他虽然知道现阶段华国工作室还做不到,但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而《潘多拉》的特效,已经超出了陈一鸣的想象,因为这种带着特效拍摄的制作方式,他在前世只是听说过,却从来没有真正见识过。

对于所谓两个镜头并联的3D摄影机,还有预置特效的取景框,他的了解只限于道听途说,既不通晓原理,也不知道在技术上该如何实现。

在首映礼上,他与大导演卡隆-麦基有过一次简短的对话,可惜场合所限,无法做更深入的交流。

而陈一鸣的内心,对是否要走技术大片的路线,其实也颇为犹豫。

从前世的经验来看,《阿凡达》之后,3D大片确实兴盛一时,但并没有一统天下。

3D大片重特效、轻故事的倾向,让观众在短短五六年之后就开始厌倦。

而华国电影市场又有所不同,它在大片领域是好莱坞的倾销地,在被特效技术碾压的那几年,华国导演们在技术追赶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变路线,这反而变相催生了华国尚属萌芽的类型片市场。

虽然陈一鸣能够想象的到,《潘多拉》在华国上映之后,华国电影人会怎样的如丧考妣,又会是怎样的灰心丧气。

但是《潘多拉》之于华国电影市场,整体却是利大于弊的。

不管是大幅提升的票价,还是数量暴增的影院数,以及指数增长的投资额,长远来看都是重大利好。

因此陈一鸣内心并没有多少焦虑,对技术本身也没有额外的执着。

电影的本质终究是用影像来讲故事,故事是第一位的,影像是第二位的,前世技术更加卓越的《阿凡达2》票房却很一般,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