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不是文化商品而是资本游戏的时候,当拍电影很搞笑地不再通过票房赚钱的时候,电影人只能接受或者同流合污或者避之一隅的结果。
不过陈一鸣估计,自己那时候应该已经退休了。
他自认做不到像国师那样,跨越四十年风云变幻,始终稳稳踩住时代的节拍,七十多岁的高龄依旧可以玩儿转新规则。
陈一鸣只能含糊带过,“那是未知的远景,咱们还是脚踏实地吧。
马董,《1951》才下映,想见到回头钱至少也得转了年春节过后,全收齐怕不是要到下半年,你想大展拳脚,也得手里有米才行啊。
所以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提前做点准备工作,接下来的小半年辰光,再耐心观察一下。
老唐、老贾那边,可以让他们先接几个外活摸摸路子,接活的时候尽量贴近我说的那几个类型,《建国大业》过后,会有很多国产片扎堆上映,样本应该不难找。
毕竟我说的腰部群体也好,类型片基本盘也罢,都是理论上的推测,并没有多少实感。
利用等米下锅的这段时间,老唐的团队在线下,老贾的团队在线上,可以把行业调查做得再扎实一些,正好用别家的资源收集自家的数据,赚钱摸底两不耽误。
另外,既然要做大做强,每年不止开一个项目,铂爵就得有自己的制片团队。
大壮,现阶段国内这种人可是稀缺资源,没想象中那么好找。
类型片的商业逻辑,就好比搭积木,导演、编剧、演员、幕后,一切参与者都是零件,随时可替可换,某种意义上,说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也不是不行。
编、导、制作方面是我这个创作总监的分内事,但是我不会分身术,做不到全程钉在别人的剧组里亦步亦趋,真要那样,我自己动手不是更省事?
所以得有一个制片人,能代表我贯彻项目会议上确定的制作思路,管住天生放飞的导演。这就决定了他得懂电影制作,不能被几句科班术语绕昏头。
<div class="contentadv"> 还是这个制片人,要代表你管住流程管住预算,因此他还得懂剧组里的各种猫腻,知晓行情熟悉圈子,这样才能不被坑。
先不说这种全才找不找得到,即便真能找到,你要怎么安置人家,上升通道怎么设计?
我倒觉得,在寻摸人选的同时,多培养培养小美才是真格的,至少你我都信得过。”
大壮听得点头不止,虽然对陈一鸣所说的“类型片理论”尚未完全认同,但是陈一鸣最后讲述的这段“持币观望”战术,他接受的倒是挺顺畅。
他到底开公司当老板有几年时间了,从小有耳濡目染,知道信得过又有能力的项目主管有多难碰,明白没有人才什么业务都是空谈。
陈一鸣见大壮听进去了,当即起身走人。
“行了,就刚刚这些够你忙活一阵了,可别再催着我开工了哈,我接着休假去。
房子我等你消息,别给我找老大的,我一个人住不过来,也住不惯。”
10月份,网上报上电视上的焦点,属于《建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