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于周日晚上在魔都降落,大壮还算是个人,没有把陈一鸣他们直接拉到电影院里去。
马云腾笑呵呵地补充道,“还是眨了几下滴,起码掏钱没试映时爽快了。
更可悲的是,华国自己的文化精英们,同样缺失评价的话语权,以至于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
就算陈一鸣走访众多老兵,编排的剧情全部源于真实战史又如何?
在某些人的固有认知中,那些事迹就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在电影里出现,那必然就是假的。
陈一鸣端详着手里的戛纳奖杯,只觉得荒谬。
爬完了蒙特利尔,接着爬洛迦诺,履历刷够了就继续爬柏林,能获奖再爬威尼斯,继而戛纳,直至金球、奥斯卡。
一个是公映之后的票房,小美你具体讲一讲。”
于是一波又一波华国电影人,变身为攀登者,沿着不同等级的国外电影节前赴后继地发起冲锋。
排在最上面的几篇长评,基本都是4到5星,赞同数全部上千。
“片尾曲是最大的败笔,像正片一样全部自然声不是很好吗?画蛇添足!”
那时候的电影节,已经沦为品牌展示的秀场,比起奖杯与荣誉,红毯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眼皮还没阖上,房门就被“砰砰砰”地敲响,陈一鸣认命地下床开门。
“一鸣,两件事,说不定会牵扯到明天的路演,你最好知道一下。
陈一鸣自认没有能力叫醒装睡的人,他也根本不想浪费那个力气。
大壮说完之后就干脆利落地领着小美润了,陈一鸣重新躺回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七大院线整体排片率在42%左右,再往下的省域院线的排片率只高不低。
然而两个数字一除,不过1200万观影人次,而当年华国拥有12亿人口。
“从昨天傍晚开始,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开始大量出现《1951》的负面评论。
在1993年的华国,电影还属于精英阶层的装饰品,4元一张的电影票,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尚且属于奢侈的消费。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华国老百姓与电影是绝缘的,他们从来不在电影的评价体系之内。
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啊。
同样是一星评价,然而陈一鸣不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抹黑,因为《1951》确实是在炫技没错嘛,不炫技哪来的金棕榈呢。
……
所以,对于华国人来说,还有必要一心一意地扒着欧洲三大和金球奥斯卡么?
陈一鸣把思绪绕回到最初想到的那个问题,他手上的这座金棕榈,对华国电影意味着什么?
很遗憾,大概率不会有什么用,甚至对于他自己,光环效应可能也维持不了多久。
陈一鸣又笑喷了,赶紧把这一页截屏保存下来。
这两条2星评价,单拆开来都挺正常,凑到一起莫名喜感。
它们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形象地呈现了电影导演的左右为难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