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众人基本上已经对拍摄内容烂熟于心,该讨论的、该妥协的、该配合的,也都研究探讨了好几轮。
刘东君站定行礼:“首长好!”
毕竟这就是一段交待人物背景的开场戏,并不复杂。
“哪还有人,全在这儿了。”
台词对到这里,段一宁突然停下了。
他顺口接道,“老段,怎么了,哪里不对头?”
段一宁本来是伊利人,现在则是一口相声腔。
段一宁翻开蓬松的剧本,再次确认了一遍台词之后说道。
这样的背景设定下,他对搭档的挑选理应十分慎重,即便条件受限,也要尽力争取相对最好的结果。
关于台词要不要使用方言,剧组经过了好几轮激烈争论。
主要演员的台词较多,就尽量选取东北、川地、湘地、津城等地的口音。
段一宁摇头无语,“你去过天马山阵地?”
“这一段我对木头的感觉,是无感的,只当他是一个向导,初步了解之后又对其素质稍感失望,是这样没错吧?”
段一宁的相声腔响起,“木小林,是不是你?”
侯永是海州人,天天说的都是湘南话。
“导儿,我觉得这里不对头。”
陈一鸣眨了眨眼睛说道,“对啊,这不是一早就讨论好的么,基本没有不同意见。”
陈一鸣听出了段一宁潜在的意思,这里要加词儿!
但是观影体验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方言过于地域化,很多词换个背景观众就听不懂了,总不能看一部国产片还得借助字幕。
原因很简单,主旋律电影里伟人们基本都说家乡话,华国观众对这些地方的普通话相对熟悉。
段一宁:“运输23团7连1排3班,木小林?”
接着又试过自信、悲愤、冒失等多种风格,又一个个被否决。
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这小子自打认识段一宁之后也跟着疯魔了,从老段那里学了点体验派的皮毛,就开始身体力行起来。
还有什么可读的呢?
不过大家还是都来了,没人请假。
段一宁扭头打量他:“礼毕。回头出任务时可别给我行礼,千万记得。”
刘东君:“对头,四我。”
<div class="contentadv"> 段一宁:“成,搬完这趟跟我走吧。”
“黑屏,渐显,字幕1951年10月,渐隐。
“又是手榴弹?咋没有饼干了,洋芋也成啊。”
刘东君:“对头。”
摄影组众人客串群演,开始嘈杂地七嘴八舌。
更何况,那不是还有老段贴身看顾着嘛。
张毅和石磊都是东北人,为了拉开人设,张毅只好把籍贯改成鲁省。
侯永饰演的团长与李箭饰演的政委出场,对话在桌上的地图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