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配角试镜 开门大吉

周三早上7点,陈一鸣就来到了铂爵传媒。

“军学我不在行,不过以我演军旅戏的经验来看,我军建军伊始就确立了运动战、歼灭战的作战方针,不惜一切代价死守一地的命令,只会用在关系战役全局的紧要关头。

侯永的回答俨然是质问,显然已经把自己彻底代入到了14团团长的设定里。

大概内容就是这些。

这个问题越早暴露越好!

其他的就看演员的个人底蕴了,牛逼的演员根据他给出的资料,能够极大地扩充丰富人物背景,然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用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把人物立住。

按照陈一鸣的设计,9连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团长提前命令撤退,合情合理。

约好的8点30分,几位演员先后抵达,没有一个人迟到。

所以这部戏的所有演员,试镜要试的都不是演技,而是演员本身的特质,或者说感觉。

前线的官兵演绎“人在阵地在”的英勇与悲壮,他在后方诠释指挥官的谋略与决断。

他现在能拿出来的,只有角色的大致人设,年龄、籍贯、说什么方言,片中的大致情境,需要呈现的几种情绪。

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看待团长这道撤退命令的?”

为了可能幸存的9连战友,不管敌军的封锁线多么严密,撤退的命令都不该有任何犹豫拖延。

弃守天马山,已经是阻击作战第二阶段,友军替下14团接防之后了。

结合天马山战役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提前撤退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掩护任务已经达成,牺牲不再那么必要。”

牺牲?那是为了胜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质问很犀利,陈一鸣感到的却是庆幸。

侯老师,既然我们在撤退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我想我可以继续往下问了。

还好他想的多一些,事先就想过自己这个导演与演员之间存在的理念错位。

现在死守的命令变成了撤退,给他提出了一个触及他思考盲区的特殊情境。

他长了一张容长脸,脸颊瘦削,法令纹很深,两只耳朵略有些招风,粗看细看都不是帅哥那一挂的。

陈一鸣问道,“侯老师,资料想必伱都看过的,你试镜的角色是14团团长,给传令兵布置穿越封锁线向前沿阵地传达撤退命令的任务。

他算是华国影视剧中的军人专业户了,横着数从将军到小兵,纵着看从民国到当代,什么军装都穿过,什么阵仗都见过。

但在《1951》里的团长是一个连续煎熬了十几个昼夜的操心人,掉秤、憔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