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汉军大营内,陈友谅正暴跳如雷,愤怒地砸碎了手中的杯子。
“朱重八!这个臭要饭的!竟敢主动攻击朕?此仇不报,我陈友谅誓不为人!定边,损失统计出来了吗?”陈友谅怒吼道。朱元璋的到来让他损失惨重,而自己手握数十万大军,竟在小小的洪都城下耗费了将近三个月仍未攻下。两相对比,实在让他颜面尽失。
张定边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回禀陛下,损失已统计完毕。我军被烧死和淹死的将士约有十五万,大型战船损失超过五成,其余战船也需紧急修复,否则难以长时间作战。”
此时的陈友谅早已称帝。他在击败天完政权(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后,掌握了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势力迅速膨胀,于江州自立为帝,建立“汉”政权,年号“大义”,史称“陈汉”。因此,如今的陈友谅是以皇帝的身份与朱元璋展开对决的。
说来也怪,陈友谅称帝前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称帝后却屡屡受挫,甚至作为皇帝和主帅,竟在逃亡时被流矢射死。古往今来,主帅如此憋屈的死法实属罕见。
“朱重八!朕一定要将你千刀万剐,以告慰这些兄弟的在天之灵!”陈友谅咬牙切齿地说道,“传令下去,统计伤亡将士的名单。他们跟随朕出征,如今战死在这鄱阳湖,朕绝不能让他们死不瞑目!从今以后,他们的家人就是朕的家人,由我大汉供养!”
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军中士气低迷。作为主帅,陈友谅深知此时必须站出来鼓舞士气。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承诺:若将士战死,他们的父母妻女将由朝廷供养。至于胜利后是否会兑现承诺,那便是后话了。至于失败?若真失败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陈友谅的话果然奏效,现场的将领和士兵齐声高呼:“谢陛下恩赐!谢陛下恩赐!”
见气氛达到预期,陈友谅趁热打铁,继续鼓舞道:“朱重八这个卑鄙小人,趁我军不备竟敢偷袭!朕原本想与他们公平一战,没想到这朱重八如此不讲武德。此次失利,责任全在朕,让兄弟们蒙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死伤近十万!然而,我军仍有五十万将士,而他朱重八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可能连十五万都不到。如此看来,优势在我!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我们一战定乾坤,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朕要在这鄱阳湖上活剐了朱重八!”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营中再次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
而此时此刻,李世民正端坐在营帐之中,与麾下的文臣武将们围绕着如何将陈友谅围困致死展开激烈的讨论。众人各抒己见,纷纷出谋划策,一时间帐内气氛热烈非凡。
就在他们争论不休之时,突然间从远处陈友谅逃窜的方向传来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齐声呼喊声。这声音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众人的耳膜。
原本,李世民认为像陈友谅这般人物,一旦遭受重大挫败之后,很有可能会迅速丧失斗志,进而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如此一来,自己便能轻而易举地逐步蚕食并消灭对方。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陈友谅着实非等闲之辈,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成功稳住军心,重新振作起来。
此刻,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们皆静静地坐在一旁,目光齐齐投向“朱元璋”,等待着他做出最终的决策。面对眼前这出乎意料的局面,李世民心中虽略有惊讶,但并未表现得过于失态。相反,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仿佛是在跟众人开一个轻松的玩笑似的,缓缓开口说道:“本以为经此一役,陈友谅必然会呈现出败局之势,未曾想此人竟当真有些能耐,能如此迅速地稳定住军心。看来啊,咱们之前所制定的围而不攻之计怕是难以奏效喽!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到最后恐怕还是免不了要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正面交锋一番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