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和平分手

说白了,就是心眼儿小,爱记仇……

陈平往后更有趣。

——辟阳侯审食其!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在皇宫外的大街上、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被皇室子弟、在位诸侯当场用锤子砸脑袋砸死的丞相,审食其死后的待遇,可谓是凄惨至极。

当然了;

太宗皇帝,那可是‘在世圣人’,自然不可能因为怨恨,以及审食其‘吕氏余孽’的政治成分,而对死后的审食其做什么不好的事。

但光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当时的太宗皇帝,对淮南王刘长当街锤死审食其一事的态度。

——作为诸侯王,刘长把前任丞相当街砸死,一命呜呼!

结果太宗孝文皇帝,仅仅只是骂了刘长两句‘鲁莽行事’,便原谅了泪流满面的弟弟刘长。

太宗皇帝怒斥刘长:怎这般鲁莽?简直无法无天!

刘长哭着说:当年吕太后杀我母亲时,审食其这厮就在边儿上,却愣是没为我母亲求情;

今棰杀之,不过是为死去的母亲报仇雪恨而已。

太宗皇帝:啊……

那好吧……

也是难为你了……

只能说,这件事从头到尾——从当事人的举动,到太宗皇帝后续的处置,都由内而外透着抽象。

刘长锤杀辟阳侯,最终得到的惩罚是:念其为母报仇雪恨,情有可原,罚金四两。

四两!

四分之一斤!!

六十克出头!!!

刘长随便一件配饰,含金量都不止四两!

未央宫内,四两黄金,更是连一个寻常寺人都贿赂不动!

只能说这‘罚金四两’,与其说是对淮南王刘长的惩罚,倒不如说,是对辟阳侯审食其的杀人诛心。

——呐;

——赔你四两黄金;

——你这条贱命,也就值这个价了……

……

最终,平阳侯审食其,为太宗皇帝谥为:幽侯。

这‘幽’字,都不用去翻《谥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褒是贬。

再往后,便是绛侯周勃了。

这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单一个‘狱卒之贵’的典故,就足以说明太宗皇帝对周勃的态度。

倒是谥号,周勃捞到了一个相当客观公正的‘武’字。

这就说明,即便对周勃擅权的行为有再多不满,太宗皇帝也依旧认可周勃,在汉室建立过程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为了让周勃的谥号,尽可能贴合周勃在开国过程中立下的功绩,太宗皇帝甚至愿意将周勃在诸吕之乱后的所作所为,排除在盖棺定论、议定谥号时的考虑因素之外!

只能说,对老周家,老刘家的皇帝那真是仁至义尽……

再后来是灌婴。

这个就比较正常了。

毕竟也算是诛吕功臣,尤其还是平定诛吕过程中,将齐王刘襄挡在函谷关外,间接促成太宗皇帝顺利入继大统的从龙功臣。

再加上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灌婴也没和陈平、周勃二人把持朝政,架空太宗皇帝;

所以,对灌婴这个本分人,太宗皇帝十分大方的给了个‘懿’的谥号。

《谥法》云……

也别云不云的了;

就看‘懿’这个字儿,字面上的意思就直接是:美好!

而且这里的美好,往往专指德行!

给臣下定一个释意为‘德行美好’的谥号,太宗皇帝对灌婴这个丞相的满意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太宗皇帝对灌婴感到满意,却并非因为灌婴在丞相任上做的有多出色。

——归根结底,灌婴还是一个相对纯粹的武人;

对于内部治理,灌婴虽然不至于一窍不通,却也顶多只是合格、勉强够看。

太宗皇帝对灌婴感到满意,原因大致和眼下,刘荣认可刘舍在丞相任上的表现相似。

——足够恭顺,足够稳重,能给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而不是被丞相所掣肘……

事实上,汉家的皇帝评价丞相,往往都是在其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