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子里跟宋玉枝离开前的情况差不多,还是空无一人。
中间倒是有一个食客登门,但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他路过的朋友给拽走了。
赵大娘跟着宋玉枝做了半年多的营生,就没见过这种情况!
这才开了个头的生意要是一下子落下去了,可不是那么好起来的!
此时她正在门口急得团团转。
见到宋玉枝回来,她立刻迎上前:“怎么样?我这次没夸张吧!这城东、连带着城中一带的客人,可都让他们两家给吸走了!枝枝,不然咱们也效仿他们?”
请戏班是不可能了,宋记现下的财力,完全不能和根基深厚的大酒楼相提并论。
更也没有戏班子的人脉,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搭戏台。
但请个说书人还是没问题的。
都不用另外去寻,码头上的包打听可是赵大娘的熟人。
花上百十文钱,就能把他请来说上一天!
宋玉枝立刻说不成,“我已经打听过了,人家是得了官府的特赦,才能做生意做到街上。咱家门口不能搭台子,一楼又不设座位,只能把包打听请到二楼。包打听的名号在码头还算响亮,算是消息灵通,但在城里……”
在城里他是排不上号的。
谁会为了名不见经传的说书先生,特特撇下长缨街的繁华热闹,跑来宋记帮衬呢?
铁牛听到她们议论,便帮着出主意道:“那就还像端午那时候一样,东家把吃食、汤水交给我们几个小子,让我带过去售卖……”
这次不用宋玉枝开口了,宋知远摇头道:“这也不成啊。先前在码头上,那边的客人都不怎么讲究,也没条件讲究。现在长缨街上的,都比码头上客人富裕的多!人家旁边就有各色吃食卖。而且姐姐方才一来一回花了这样久,不用说,路上肯定堵塞严重。你们脚程再快,但要提着东西过去,那至少也得两刻多钟……”
两刻多钟,足够冰镇的酸梅汤、奶茶被太阳晒热。
也足够刚出锅的饭菜,变得温吞吞的。
更别说小伙计们同人推销,也得颇费一段时间。
讲究些的客人哪里会愿意买呢?
除非宋记把售价定的更低一些,比之前都低!
但宋记可不是只做眼下生意的,现在把吃食贱卖了,先前正价买过的食客会怎么想?
无异于饮鸩止渴,还是会影响来日的营生。
店内其他人都被说得默然。
直到两个慈光寺的和尚照常送冰过来。
宋玉枝豁然开朗,突然就想到了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