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洒落在上海滩鳞次栉比的屋顶上,灰瓦被映衬得仿佛披上一层淡银,街道尽头,行人脚步匆匆,却总有几人站在巨幅海报前驻足。这幅海报上,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其上——《战上海》。画面中,一名抗日志士手持步枪,眼神坚毅地望向远方,身后是硝烟滚滚的战场。
这是沈洛执掌沈氏影业以来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然而,这一次,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号角。
《战上海》首映的当晚,上海滩最大的“国泰大戏院”座无虚席,电影放映结束时,全场一片寂静,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观众眼中噙满泪水。影片中,那些平凡百姓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画面,刺痛了每个人的心。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一位观众激动地对同行的人说,“这不仅仅是电影,这是我们民族的魂啊!”
消息如同星火燎原,迅速传播开来,《战上海》成为当时的现象级作品,全国报纸争相报道,不少刊物用整版篇幅分析这部影片的深刻内涵。许多观众甚至自发组织观影团,走进影院,用掌声与泪水支持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一段台词更是被广泛传颂:“战场,不在远方,就在你我的心中。若我不战,谁为家园而战!”
就在电影掀起全国轰动的第三天,沈洛以沈氏影业总监的身份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这份声明以大公报为首,在多家报纸刊登,标题赫然写着:“民族电影当为唤醒者!”文中,沈洛写道:
“电影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现实、唤醒民心。《战上海》的成功属于所有热爱国家的同胞,我诚挚呼吁更多的电影人加入民族电影事业,为我们的文化和信仰发声!让我们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电影激励斗志!”
这一声明像一声惊雷,电影圈的从业者纷纷响应。许多导演、演员以及剧作家公开表态愿意投身民族电影,甚至一些外国驻华记者也对此表达了浓厚的兴趣,称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崛起。
与此同时,影片的女主角苏珈婉也出现在各大报刊上。作为《战上海》的主演之一,她以细腻而深刻的表演,将一个普通女性面对战火的挣扎与觉醒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的“民族之花”。在一次专访中,她以温柔却坚定的语调说道:
“我不过是借由角色传递一个声音,而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默默付出的人。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人感受到抗争的意义,看到信仰的力量。”
苏珈婉的话,引起了无数年轻观众的共鸣,尤其是女性,她们走进电影院,不仅是为了支持这部影片,更是在寻找一种力量。
然而,这一切的热潮,却让某些人感到不安。
“沈洛这一步棋,走得有些高调了。”顾俊冷笑着将报纸丢在桌上,转身看向身后站立的心腹,“沈家的声势已然压过我们了。”
“顾少爷,咱们何不趁势插手电影圈,以商业竞争为名打压他们?那些影院,可不全都听沈家的。”心腹低声建议。
顾俊眼中寒光一闪,“确实该敲打一下了。不过,这次不必急,我倒要看看,沈洛还能得意到何时。”
他拿起桌上的雪茄,深吸了一口,吐出一圈浓重的烟雾,遮掩了那张阴沉的脸。
此时的沈洛,却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他深知风光之下,暗藏危机。
“铭吉,统计一下目前全国上映的数据和反馈情况,尽量保持稳定供应,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市场,务必优先保障!”沈洛在办公室中对张铭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