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洛展现了令人叹服的组织能力。他迅速联系相关部门,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仓库废墟的清理工作,并亲自监督影城的初步选址设计。同时,他借助沈家的商界资源,调集人力物力,将影业公司的运转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
苏珈婉在得知仓库失火的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来公司帮忙。她不仅安抚了员工情绪,还通过自己的关系网联系到几家设备供应商,为影城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
“沈洛,我原以为你会一蹶不振,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恢复过来了。”一天深夜,苏珈婉站在影业大楼的天台上,轻声说道。
沈洛倚在栏杆旁,凝视远处的城市灯火。他嘴角微扬,带着几分自嘲:“民国这条路,本就没有退路可言。既然选择走下去,就只能拼到底。”
苏珈婉望着他,心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眼前的男人,不再是初来乍到时那个谨小慎微的沈家少爷,而是一个逐渐显露锋芒的领袖。
半个月后,沈氏影业的新组织架构正式落地,公司运营效率显著提升,而影城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尽管仓库失火一事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沈洛的果断决策与强力执行,非但没有削弱公司的士气,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内部的威望。
然而,这场危机的背后暗流未平。顾俊得知沈氏影业不仅未被打垮,反而更加壮大后,心中怒火中烧。他站在自家别墅的阳台上,冷冷地望着远方,眼中闪过一抹寒光:“沈洛,这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沈洛也未曾放松警惕。他知道,这只是与顾家的第一场较量,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窗外秋雨绵绵,朦胧间,上海滩的街景如同一幅沧桑的水墨画。沈洛站在沈氏影业高楼的窗前,身着熨帖的长衫,目光深沉,注视着雨水冲刷的石板路,仿佛透过这喧嚣与浑浊,望见了未来的图景。桌案上一叠厚厚的报纸摊开着,封面皆是电影《岁月如歌》的影评。
“洛少,这部片子现在可谓是满城风雨,连江南的几位大佬都托人来问了上映计划。”张铭吉推门而入,手捧一份信函,语气中透着几分压抑不住的兴奋。他将信函放在沈洛面前,低声补充道:“还有,南京政府也派人来了。”
沈洛轻轻挑眉,未急着拆开信函,而是信手拿起桌上报纸翻看了一页。文章开头赫然写着:“一部前所未有的电影,一曲荡气回肠的岁月之歌,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好评多吗?”沈洛漫不经心地问,语调如雨滴落入湖面,虽平静却涟漪阵阵。
张铭吉笑容满面地回答:“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外商主动联系,问是否考虑让这部电影进入东洋和欧美市场。他们称之为‘东方的艺术瑰宝’。”
沈洛放下报纸,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张铭吉,“外商的提议可不能随便答应,尤其是东洋那边。如今的局势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授人以柄,反而不利。”
张铭吉点头称是,却又欲言又止。沈洛看出了他的犹豫,淡淡笑道:“说吧,发生了什么?”
“顾俊的人近日在外散布谣言,说《岁月如歌》宣传的‘文化救国’是标榜而已,背后不过是商业炒作。他们还暗指咱们和进步学生有勾连,说得有鼻子有眼。”张铭吉面色凝重,低声道:“这话若传开,怕是政府那边……”
沈洛闻言,脸上浮现一抹冷笑。他缓缓起身,走至窗前,望着远处被雨雾笼罩的黄浦江,淡然道:“顾俊这些手段,早就在意料之中。他不敢正面对我们下手,便妄想用谣言挑动是非。既然如此,那就给他一个真正的理由好了。”
张铭吉微微一怔,眼中却闪过兴奋的光芒。他跟随沈洛已久,深知眼前这位少爷看似温润如玉,实则内心深藏雷霆万钧之势。
“铭吉,今晚你亲自去一趟吴兆卿的府上,请他帮忙联系报社,刊登一篇文章——‘文化救国,并非空谈’。”沈洛顿了顿,继续说道:“让人把我们筹备中的教育电影计划放出去,这才是回应谣言的最好办法。”
张铭吉忙不迭应声,又问道:“那南京方面派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