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舆论风波

窗外秋雨淅沥,雨脚打在法租界的青石路上,溅起点点水花。沈洛坐于书房案前,案上摊着一份崭新的电影海报——《风中迷途》。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海报上那个半掩面而泣的女子显得楚楚动人,背景则是一片苍茫的大漠,沙丘起伏如波涛。沈洛眼中闪过一丝冷厉,耳边传来的却是张铭吉带着焦虑的声音:“少爷,顾家的报纸今日已连发三篇批判文章,直指我们藐视伦常,挑衅社会风气,连法租界的报社都刊登了不少抨击的言辞。”

沈洛抬眼,目光沉稳如古井,“《风中迷途》自上映以来,票房连破记录,这不过是顾家妒恨而已。文人笔伐无妨,但顾俊不会止于此,他想的是借舆论将我们钉在耻辱柱上。”说罢,他起身走到窗前,凝视雨幕中隐约可见的街巷,神色冷峻。

自《风中迷途》公映以来,沈氏影业每日门庭若市,售票处甚至排起长龙。然而,影片中的突破性情节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片中那位抛却封建婚姻枷锁、独自求生的女主角形象,颠覆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这本该是鼓舞人心的故事,却引发了两极化的反应。

沈洛在报纸上看到,各方评论针锋相对。进步青年赞其为“民族灵魂的呐喊”,保守势力则骂其为“世俗败坏之源”。批评最为尖锐的是《申江日报》——顾家暗中操控的喉舌。文章写道:“此等邪风甚于洪水猛兽,长此以往,恐民心不古,世道沦丧!”

舆论铺天盖地,连吴兆卿也遣人送来消息,言辞含蓄却耐人寻味:“沈公子,这火烤得也忒旺些。有人怕是盯上了你的影业声势。”

沈洛听后只是浅笑,眉宇间尽是笃定:“风口浪尖方显本色。舆论如潮,潮涨则退,唯看谁能在这风浪中稳住船身。”

是夜,沈洛决定召开记者会,以正视听。法租界某高档会所,富丽堂皇的大厅内已是灯火通明,各家媒体记者云集,议论声此起彼伏。沈洛一袭深色长衫,从容步入会场,面色如常,风度翩翩。他朝众人拱手一礼,开口便道:“诸位百忙之中莅临,沈某深感荣幸。但在座各位想必也知道,今日我召集诸位前来,便是为我沈氏影业及《风中迷途》正名。”

众人屏息,耳边只闻雨点滴落屋檐的声响。沈洛继续道:“有人说《风中迷途》大逆不道,败坏伦常;也有人言此片挑战社会秩序,是为毒草。我想问,若揭示真实的苦难与挣扎,便是败坏;若让女性走出被压迫的阴影,便是大逆不道,那我们这些讲求‘民权’的学堂教化,究竟意义何在?”

沈洛的语调由缓转急,目光灼灼,“国之危亡,愚昧乃根本祸源!在座各位身为文字匠人,掌控舆论,是否该思量一二——究竟是传播真实,还是助纣为虐?”

一席话掷地有声,众记者面面相觑,内心却已被撼动。那些新锐记者眼中亮起光芒,他们向沈洛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

记者会后,沈洛与几位年轻记者在偏厅密谈。这些人多为进步派,虽非左翼,却也对社会现状深感不满。沈洛巧言道:“此片绝非为挑衅礼法,而是为呼唤觉醒。民国时代的新女性,不应仅为家族附庸,更应自立于天地之间。诸位若愿为此发声,我沈洛必不吝支持。”

新锐记者的领袖——曾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方承道眼中燃起兴奋,他拍着桌案道:“沈先生此片确乃振聋发聩之作!既是正义之声,方某岂能坐视其被淹没!”

次日,《新民日报》《大公报》等报纸纷纷刊发文章,言辞铿锵地回击对《风中迷途》的批判。诸如“启蒙之作”“民族希望”之类的字眼频现,影片在舆论风暴中迅速逆转局势。

然而,顾俊岂肯善罢甘休?其背后所依仗的并非单纯的舆论,而是黑白两道势力交织的深渊。当夜,沈氏影业一处放映厅竟遭泼墨毁损,几名工作人员险些被殴打致伤。

张铭吉带着伤员前来报告时,沈洛手中茶杯陡然一顿,眼中寒光毕现。他转身吩咐道:“通知吴兆卿,言我沈洛愿献上百分之一股权,以换其背后码头帮出手护卫。同时,加派人手暗查泼墨之人背后指使,必要时传消息给巡捕房,务求让顾俊先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