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妥协

1908远东狂人 丹丘 2308 字 11天前

这句话是共和军的那个《先锋rì报》上讲的,据说是那位赵振华亲口对记者说的,虽然多多少少有些俏皮的味道,不过这里头的意思也是很清楚的,那帮以革命起家的人还想继续革命下去,直到他们觉得这个国家已经康复为止。

革命,革命,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又该去革谁的命呢?现在满清已倒,或许,就该革这北洋的命了,在革命党中的那些激进派看来,北洋集团就是满清余孽,必yù除之而后快。

每当想起革命派把北洋往死里猛揍。似乎是担心北洋有朝一rì会重新崛起,徐世昌就有些想笑却又笑不出来的心情,现在的北洋,基本上已是死老虎一个,自从袁世凯死后。维系北洋这个团体的最后一根纽带也失去了,各揣心思的北洋健将们越来越跋扈起来,那些手无兵权的派还好些,多少还想靠着中枢撑腰。%% 浏览器输入 Α8. %%但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却越来越表现出擅权自重的姿态,南京的那个孟恩远就不必说了,běi jīng的段棋瑞、段芝贵这帮人也越来越不把徐世昌放在眼里,他们知道,徐世昌不过只是一个北洋的jīng神象征,让他坐着总统的宝座可以帮助北洋重振威风,但是对于手里的兵权,他们却是绝不会交给徐世昌的。

现在,因为国会“弹劾总统案”的爆发,北洋的这些武将们总算是明白了一些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也能按照中枢的指挥调兵遣将,进行针对xìng的“军事演习。”但是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呢?徐世昌毫无信心。因为他明白,这个乱世之中,兵权就是一切,而维持兵权的就是军队。一旦开仗,军队就会遭到削弱,那么兵权也会遭到削弱,这个道理徐世昌明白,其他人也都明白。所以。如果真的因为这个“弹劾总统案”而不得不与南方开战的话,到底能有多少北洋部队愿意拉到前线去给他徐大总统卖命,这确实是个未知数。

至少孟恩远是不肯拿自己的部队给徐世昌卖命的,因为就甩非火,泣位,“东南巡阅使”从南京拍来电报。明确表示反曳旧几再次开战,当然,这借口是冠冕堂皇的,他孟巡阅使“不忍见同室cāo戈、百姓涂炭”。

徐世昌接到这封孟恩远电报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人心散了。”

北洋的人心确实散了,不可收拾,便是袁世凯没死,他也收拾不了这个局面,军事上的重大失利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个人声望的降低,同时也会降低本集团所有成员的信心。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一直强调谨慎对待大规模的用兵,或许正走出于这种考虑因为在进行决战之前,没人能够预测战争的结局,而一旦战败。那么,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就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的,自古以来吃了大败仗而没有垮台的人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很遗憾,北洋集团里没有这种治国天才。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挽救北洋危局的治国天才的话,徐世昌到是认为那位赵振华可以一试身手,毕竟。自从革命以来,他的表现就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政治还是军事。他都处理的很好,而在一些关键的事务上,他也将分寸拿捏得非常恰当。既能给自己捞足好处,也不致于将对手逼得狗急跳墙,只有一件事例件,那就是对北洋的政策,或许,从一开始,他就确定了消灭北洋的战略,偏偏袁世凯着了道,于是就带着北洋这艘破破烂烂的航船冲向了那座革命的灯塔,撞得歪歪斜斜,眼看就要沉没了。

请赵北拯救北洋只是徐世昌一个虚无飘渺的念头而已,对方愿不愿来另说,北洋肯不肯让人拯救却是答案明白的,不说别人,他徐世昌就绝不会将北洋掌门的个子拱手让给别人。何况这个人还是打垮北洋的元凶。

别人指望不上,也只能依靠自己了,这再天来,徐世昌已是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向洋人问计,主要走向英国公使问计,昨天英国公使已经答应向英国zhèng fǔ高层请示,看看能否采取进一步的干涉措施,维持北洋现在这种半死不活的局面,好歹压制住德国人的野心。

现在,徐世昌在这座跨院里散步。既是为了散心,也是在等候英国公使的消息,刚才他已派人去英国公使馆,就算英国zhèng fǔ的官僚习气再重。现在也该向英国驻华公使下达明确的指示了。

徐世昌正望着那棵枯树发呆,一名机要员匆匆走到他跟前,小声说道:“大总统,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先生要求会晤大总统,现在已等在外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