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即便是在县中开始设立小学,乡老们为了大秦,同时也带着点私心,开始‘筛选’学生。
平民的学生不准进,官吏的儿子可以进,富商的儿子选择进。
就这样的情况,是与柳白‘盛民’的政策方针背道而驰的。
“如今乡老们抵制小学,即便是大秦书院的态度强硬,当地的官员有远见,开设了小学,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也难以进入其中学习。”
“更有甚者,小学都办不起来,反倒是这些乡老威逼着当地官员,将这些钱拟作开设私塾。”
“官吏上报,到了张苍这个典乐这里,这才有了这一封奏疏。”
柳白当真是感觉到了一种无奈的感觉。
这些乡老,是走过战争年代的人,看到过天下大乱之后的模样。
他们的出发点没有错,当读书的人多了,就如同后世的人会穿上长衫,不愿意脱掉,最为辛苦的劳作,他们可能会觉得配不上。
但....以柳白跨越千年的眼光来看,正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做辛苦的劳作,也不愿意其他人太辛苦,才会有了无数的工具、科技产生,这才是真切改善百姓生活的方法。
可.....这怎么说?
这些乡老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作的事情也是符合普遍认知的,他们这样一阻碍,就头疼无比。
偏生....乡老在提防的话语权很大,甚至很多事情,官员都要和乡老们商议着来,强推根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