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已经把要花两百万修建学校的消息放出去,很快就有好几个包工头联系上他,想揽下这个大工程。
风声放出去几天,陈浩也觉得差不多了,手里掌握的大大小小包工头信息,也有十来个,就开始一一筛选起来。
两百万的学校不是小工程,陈浩比较了一下手头掌握的各包工头资料,再向村里人打听。
经过一番仔细斟酌,陈浩首先排除了几个挂羊卖狗肉的皮包公司包工头,因为这种包工头就随便挂靠一个公司,他们手底下根本没几个人,一有工程就四处招临时工。
这种杂牌包工头,对工程质量很难有什么保证,只要工程一结束,他手下的人就散了,到时候验收出了问题他想找人,都没处找。
陈浩仔细比较,又叫来赵小倩商量,最后筛选出三个在乡里口碑不错的包工头。
这三个包工头都想接这工程,所以纷纷各显神通,有人打电话请陈浩去大饭店吃饭,暗示会给他回扣,有人叫他去城里歌厅‘潇洒’,找几个漂亮小妹助兴,还有人带着贵重礼品亲自登门,说要详谈。
这种应醉,陈浩都找借口推了,这是为村里办事,又是赵小倩的钱,必须保质保量,不谈什么回扣。
陈浩找到赵小倩,跟她商量:“小倩,你看我现在手里的这三个包工头,我打听过了都不错,有两个是城里包工队的,还承包过镇政府的路桥项目,应该靠谱,另一个姓李的包工头是咱们村的,十里八乡的工程他都有涉及,也没出过什么问题,你看谁合适。”
赵小倩在这种事上没经验,也没个主意,就说:“浩子,这事你看谁合适,就找谁,不用顾虑我。”
“那行,我把这三个包工头叫到村里,一起开个会,让他们谈一下价格,还有自己承包工程的优势,再择优选一个。”
陈浩这么打算,也有想压价的意思。
因为只有让这几个包工头互相知道,除了他,陈浩还有别的选择,所以才把他们都叫过来,一起坐着开个会。
陈浩分别给三个包工头打了电话,通知他们第二天来村里开会,同时也把赵小倩和吴雪梅两人叫上。
她俩不懂包工程,作为投资者坐在边上旁听,也能当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