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省长这样的大佬面前,怎么谦虚都不为过。方省长对杨平华所说,不过笑笑,示意他先坐下。
杨平华顺从地坐下,身直,目光向前,显得坚定。方省长见了,说,“小杨,没必要紧张。今天找你来,谭主任已经跟你说过了吧。”
“方省长,在进办公室前,谭书记说了事由。不过,要我不紧张,真难做到啊。”杨平华自嘲地说。
方前进却不以为然,见杨平华这个样子,那有多少紧张。比起一些地市的厅级领导,都要淡定的多,显然是成竹在胸了。如此,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些真货,这篇文稿也是出自他的手,而不是麻哈市那边水的主意,让杨平华来出头。
“小杨,你聊聊吧。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文章,都有哪些实例,让你有所感触,才激发你的勇气。”
“方省长,我在农村看到不少荒芜的土地,撂荒了,没人愿意耕种农田。便问一些人,为什么原本不错的耕田,都撂荒了?他们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谁还愿意耕种?村里留在家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他们文化少,不敢出门,也难以找到是做。哪怕进厂,也难以胜任那些工作。不得已,才留在村里干活,总要养活自己吧。农村人也没人肯天天在家不干活,没有退休一说。
所以说,对于山区、丘陵地带,耕种的难度本身就大,很多地方都是看天吃饭。如此辛苦,收益有多少?
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甚至都有贴本、亏损的情况,让农村人如何愿意去耕种?他们算一笔账给我听:种子多数前,做秧田需要多少化肥、薄膜,插秧时节,如果请人来做工要多少人工费;插秧之后,需要花费多少、农药多少,然后是成熟了,收割要人工,又该要多少成本,可收割回来的粮食,卖出去总价多少?之外,还要缴农业税也是一块支出,收益就更少了。
确实,有些歉收的年成,上缴农业税后,所剩无几。即使是丰年,缴税之后,也没多少盈余。把他们算尽主家的人工费里,算到每一天,很可能才几毛钱啊。这样看来,耕种的人如何生存?
很显然,这样的劳作是不合理的。付出与收益不对等,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耕种,造成如今越来越多的坡地、农田都撂荒了……
我想,我国始终是农业大国,这与我们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匹配。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必须靠农业生产来保住基本口粮。
基本农田不能保住,难道我们今后也像一些小国那样,完全靠粮食进口?我们的社会制度,确定了我过必须有基本口保住基本农田,才不至于受制于国外,不被掐住脖子……方省长,我这样的见识很可能太浅薄了……”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层次,就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思考。杨平华在农村、在乡镇,接触的是农户们,看到的也是实际的农村生活。而方前进等高层的领导,虽说也有人到过基层,但要说真切去感受,他们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杨平华先彪说,随后方前进提出一些问题,杨平华基本没任何卡壳地回答问题,这让方前进比较满意的。时间不多,半小时很快就到了,谭向东提醒了方前进,但方省长却笑笑,说,“没关系,我也想多听一听真正基层的情况。”
延长了十分钟,杨平华还是果断地表示自己该离开。方前进很满意地说,“我听说过,坪辽镇与省农科院进行合作项目,让坪辽镇的农户在收益上会有巨大的提高。小杨,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有什么困难,可找谭主任,也可直接跟我说……”
出办公室,杨平华说,“谭书记,回显里我觉得还是不提农业税的问题吧。就说省府这边是过问与省农科院之间的产业合作,您觉得呢。”
“这个好,本来我也想提醒你的,你却先想到了。好好好。”谭向东拍拍杨平华的肩膀,对这个年轻人更看好。杨平华和宋丹莹之间的情感,谭向东也得知了,觉得杨平华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也乐意见到宋丹莹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