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也拿到了三瓶初级体力药剂,两瓶初级精力药剂。

还额外获得了“缝合+10”的提升。

这一天,结束早查房后,许秋回到门诊,开始上午的坐诊。

来的病人三教九流都有,上到大学教授,下到名字都写不出的文盲。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对于疾病的恐惧,比疾病本身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不论是普通的上呼吸感染,还是可能由肿瘤、急重症引起的呼吸道表现等,他们都会来三甲。

这也是如今大夏医疗的现状。

社区医院、村镇医院没有病人。

而三甲医院,则接受了大量小发烧感冒的轻症病人,从早忙碌到第二天早,占用了大量本可以分流到下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造成了不少毫无意义的浪费。

在送走十几个病人后,上午十点左右,诊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了。

进来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少妇,她身旁跟着个脸色发白、病恹恹的女孩。

“医生,你快帮我看看,我女儿这是怎么了!”少妇焦急万分。

这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叫骆乔。

身上可见不少的红色皮疹,时不时咳嗽几下,脸色很差。

而且她穿着两件衣服,还裹着身子——畏寒。

第一眼的印象,是感染。

许秋让骆乔坐下,问询起情况。

骆乔母亲急不可耐地道:“医生,我女儿反反复复发烧一个多月了,这一个月里,我们辗转了很多医院,基本都是打针输液,当时下去了,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了!”

“之前有做过检查吗?”

“有的,你快看看!”

许秋接过检查单子,有血常规、肝肾功等等。

检验结果显示:小女孩的血红蛋白只有93,属于轻度贫血。

此外,C反应蛋白达到了19,轻度升高。

其他的项目没有什么明确意义,白细胞、铁蛋白、LDH和免疫功能等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看到这里,许秋基本上已经排除了感染。

果然,他看到骆母紧接着递过来的病历。

病人在当地医院曾经接受过抗感染治疗,用了三天的静脉头孢曲松,后又改成美罗培南+利奈唑胺,中途几次降温,但持续时间不长,体温又立刻回升了,疗效甚微。

病程记录:差不多每四到八小时就会升一次体温,每天能发作三四次,最高时体温曾经达到40.6摄氏度。

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温度。

“我先给你做个检查。”许秋说道。

小女孩很配合,睁着大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许秋。

很快结束体格检查。

许秋触诊发现,病人的颈部淋巴结有明显肿大。

结合大师级淋巴结触诊经验来看,这个淋巴结大概有20*10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