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一个商人解读道德经,黄子澄天塌了

夜晚,画舫在秦淮河中缓缓前行。

刘三吾原本计划在乌衣巷酒家宴请各位风雅文人的,但最终改在了画舫。

即便是在雅致的酒楼,也难免有些喧闹。

画舫却别具一格,它漂浮在秦淮河上,很是清静。

刘三吾对这次邀请朱小宝的宴会非常看重,他愣是包下了一艘画舫。

船夫划着小舟来接两人。

朱小宝和刘三吾站在船头欣赏着秦淮河的夜景。

不久,他们便停靠在了一艘灯火辉煌的大型画舫旁。

朱小宝率先登上画舫,然后伸手去扶刘三吾。

刘三吾简直感动的不行,“多谢朱小郎君!”

朱小宝笑道:

“刘夫子不必如此客气。”

在画舫的二层阁楼。

一群儒生和学者已经聚集在此,等待着刘三吾的到来。

黄子澄眼中显露出一丝庄严,提醒周围的翰林院学士们要遵守礼仪。

毕竟,能提出道德经思想的人,定是值得敬畏和尊敬的。

这是文人学者的典范。

首次会面,无论如何也要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礼仪必须周全。

周围的翰林院学士纷纷点头,坐姿端正。

主位和陪位此时也已经空出。

陪位自然是为刘三吾准备的,今日是他主持宴会,陪位自然归他。

至于主位,毫无疑问,是留给提出道德经学说的大学者。

即便是孔讷这样的孔门领袖人物,也自愿成为陪衬,在另一个陪位上恭敬地坐着。

“孔夫子,你认为此人会是何人?”

“老夫思索了一整天,却始终未能想到大明竟还有如此的隐世高人。”

在刘三吾到来之前,几位文人便已经开始交谈了起来。

孔讷沉吟片刻后,回答道。

“老夫听闻苏州府的徐先生隐居研究学问,会不会就是那徐先生?”

黄子澄点头,后又摇头道。

“徐先生已是七十高龄,让他长途跋涉到应天府,似乎不太方便吧。”

“且从刘夫子的言辞中,似乎这位大儒就住在应天府呢!”

听黄子澄分析完,众人都表示赞同。

“两位夫子不必再猜测了,不久后刘夫子就会到来,我们届时便能亲眼见到。”

今日在座的,不是翰林院学士就是国子监官吏,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通过科举考试的。

并且,要进入翰林院,还需在科举高中后,从一甲进士中选拔继续深造。

因此,在明朝,翰林院是所有儒生中地位最高的机构。

即便如此,他们也并未因自己的高地位而表现出任何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