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黄河在山西,有中条山和太行山在,日本人想要攻破黄河的防线,想要攻破卫俊如的二十四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冀中,早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沦陷了。
日本人在那里根本没有正规军,无论日本人怎么折腾,最多也就是和八路军组成的游击队打个平手,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略。
而且有陈天民这个猛人坐镇,日本人的阴谋也不会成功。
果不其然,陈天民的这一招,正中了日本人进攻冀中的要害,日本人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老老实实地守在防线上。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津浦线以南的战场了。
因为一旦日军占领了徐州,华北和华中两大战略区就连在了一起,再加上津浦铁路的水运,日本的作战机动性就大大增强了。接下来日本人一定会全力进攻武汉。徐州又是四面受敌,易攻难守的地方,使我们的防守变得十分困难。
应当说,国民政府在徐州会战上花了很大的心思。
也担心中央军无法抵挡日本人从南到北的夹击,但是重点并不是徐州的得失,而是要把日本人的主力集中到徐州,以便准备武汉的战事,并把国力的重心向西转移。这是一种战略思想,是后续一系列战役的指导性思想。
因此委员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调任预备军统帅李德邻为第五战区总司令。二是制定了三条战略,即:持久战、防守、敌后与游击的牵制策略。
三是召开军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亲自作了讲话,要求各部加强政治工作,确信要有牺牲的决心,要有进攻的精神,退却者有连坐之责,主动攻敌者有奖励。
四是加强了第五战区的实力,先后将一、二、三战区的部队调到徐州战场,使得徐州的我军不但有了比敌人多四倍的兵力,而且有了五个大炮兵团,飞机五十余架,并有了铁甲车辅助防守台儿庄。
李德邻向第20军团提出了申请,要求将第85军团的一个师调到孙振的第22军团作为后备力量,但汤恩伯不想让自己的部队分散开来,他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直接将第20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第五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