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武汉后,不仅战争的进程远远超出日本政府的预料,人力、物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中国人民的反抗烈火越烧越旺,中国国民政府也没有屈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抗战情绪日益旺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辽阔无垠的大陆上,以日本派遣军有限的兵力,欲期急速结束战事,几乎已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了。
而战线的拉长,兵力的分散,也暴露出了其弱点。
只占据了大中城市,只能维持交通线,只能保障点线的占领。百万日军分布于广阔的沦陷区,平均起来便少得可怜。
正是这样的弱点暴露,也使抗战初期成为了敌后抗日武装大发展,抗日根据地大量出现的一个黄金时期。
不仅仅是八路军开赴华北,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相继建立起晋察冀、晋西南、晋冀豫、晋西北等根据地,光复了大片国土;
还有国民政府滞留在敌后的近三十个师的兵力也在进行游击和光复国土的行动,主要活动在华北的豫北、冀南、冀中,山西的太行山和冀察等地;
华东的鲁西北、鲁南的泰沂山区,苏北和苏浙赣交界靠近交通线的山区。
一九三八年南岳军事会议后,敌后游击战在抗战整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国民政府又先后向敌后战场陆续增派了三十个师。
在这些正规军之外,国民党在敌后战场还控制着大量的“非正规军经中央或战区委派者”、“地方武力组成者”等杂牌武装。
同样,国民党于抗战中前期在敌后战场也建立了大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包括:太行山东南部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鲁东南与沂蒙山、日照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浙西根据地以及皖东、皖北和鄂东之根据地……
可以看出,在抗战的中前期,国、共军队都发现了日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都重视游击战,也都在敌后重新光复沦陷区,并取得很大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