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产量,陈天民还作主,把一些简单的加工包出去,由附近村镇的百姓在家中进行,再定期收回,按量计酬。
毕竟,钢铁是最主要的原材料,没有合格的钢材,没有足够的产量,兵工厂规模再大,也要断炊停产。
而到目前为止,炼铁厂的钢铁质量虽然有显著的提高,但离陈天民的要求还差得不少。
兵工厂也只能将就着材料来制造一些要求不高的武器,比如迫击炮、钢拳、榴弹发射器等,膛压要求较低,甚至可以用加粗管壁、增大重量来加以弥补。
如果能制造出相应的特种钢,不仅仅是提高武器的性能,还能增加制造武器的样式,更能实现陈天民脑中一个宏伟的设想。
可实际上,遇到的困难远比陈天民想象得要多,花费的时间要长,尽管他知道很多特种钢的配方。
没有什么分析钢铁成分、检测钢铁性能的科学仪器,只能用机器拉伸、吊锤冲击等较原始的手段来粗略检验钢铁的延展性、韧性、硬度等指标。
估摸得差不多了,再制造出需要的东东进行实际测试。
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陈天民特意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特种钢。
不同配方的钢炼出来,把钢条切割成块,用机器拉伸,每次拉伸多少不破不裂,在其变冷变硬前。
又使用怎样的热处理技术能继续拉伸,成千上万次的试验,成千上万次的调整配料、改进工艺,成千上万次的记录数据……
虽然艰难,但陈天民认为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科学技术的积累来不得投机取巧,尽管他经常投机取巧。
成果并不显著,但时间能够改变一切,陈天民坚信这一点。当然,也不是全无成绩。
一直在供应兵工厂的钢材质量便有了很大提高,在性能上已接近了轨道钢,而正在制造的新武器的性能也有了明显进步。
军工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陈天民一个人的功劳,就如同抗战不是某个人的大事,不是陈天民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民族的奋起一样。
八路军不仅提供了炸药、钢管等材料,还从大后方送来了一批技术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兵工厂的技术力量,提高了兵工厂的生产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