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连年的战争,至顺三年[1332年]又接连死了两个皇帝。因此,朝中的掌权者伯颜右丞相决定取消科举制度[1]。
魏王阿木哥极力反对伯颜的做法,说:“南方的举子肯定已经上路了,若进京后得知取消了科考,必定闹事。”
伯颜道:“可现在连皇帝都没有,如何进行会试?”
“可由皇太后做主指派总裁、考官,抓紧组织实施嘛!”
“那,殿试呢?也让皇太后坐在大殿上……?”
魏王想尽一切办法想说服伯颜,“关键是,各地的叛乱刚刚平息,天下期待着大治,国家更需要一大批文臣武将来管理。若此时取消科考,天下的举子必起风波……”
“一群秀才,起不了什么风浪,魏王是否太有些杞人忧天了?!”
“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各地的叛乱分子,你敢说,他们不会趁机作乱,风云再起?”
伯颜想了想,说:“关键是,现在已到了年根儿,过完年就举行大考,能来得及吗?”
大臣们各自发表着自己的建议。
枢密副使贺唯一[2]出了个主意,“把‘会试’推迟一年举行,且顺速把此令通知各个驿站,通知举子立刻返乡。并放出风声说,举办完这一届科考,即将取消科举制度,看看风声后,丞相再做决定。如何?”
魏王一听,此主意可行,便依照了贺唯一的办法,推迟了第七届的科考。
【一】《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诗
元统二年的春天,各地的举人纷纷赶往京城参加春闱。
今年来京的举子格外地多,本来每届五百来人的考生,今年却来了一千人。
皇廷紧急做出以下决定:
一.考试时间推迟一个月进行,在三月初九举行会试;殿试时间另行通知。
二.所有举子必须先由礼部进行筛选,选出五百人参加三月的会试。
由此看来,考生的名气、品行是这次科考的主要考察项目。更重要的,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的推荐。参加考试的人,得先写自荐信,然后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走后门,找有势力或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举荐自己。
纪绪心中暗喜,感觉这次科考好像是有神灵在佑护他,使自己有了先见之明——因为自己早就花重金疏通了当朝最高的当权者伯颜。
为了保险起见,纪绪又找到了韩沃,让他跟他舅舅袁震说一下,为自己做进一步的举荐。
袁震知道纪绪是个大才子,便给纪绪推荐素有“欧阳修”之誉的水部员外郎张起岩[3]作为纪绪的举荐人。张起岩是当代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朝廷的在职官员。
纪绪的自荐信是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