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秋千院落荡秋千

那秋千随着风儿,若隐若现地隐藏在灌木丛中。碧玉坐在秋千上,也不知她在想些什么?!

柳遇春走了过去,伏在碧玉的背后,看她没有反应,只好给她荡起了秋千。

当秋千停摆时,柳遇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那澎湃的心情,猛然从后背抱住了她,把嘴靠在她的头发上,闻着她的秀香,又慢慢地把嘴移向她的耳边,刚一触碰到她的耳垂,碧玉便腾地站了起来。

碧玉的害怕和害羞的小模样,更抓住了柳遇春这个大男人的心——真的!有的人,只有惧才怜爱;有的事,只有羞才迷醉。

柳遇春呆望了半天,转身坐在秋千上,伸手一下子就把她揽进了自己的怀里,……

如此地放肆,怎能让碧玉受得了,她一个劲地躲闪着,可怎么也挣脱不了柳遇春的怀抱……

正欲狂野,却发现有人从远处走了过来。

柳遇春慌忙将手松开,碧玉随即站了起来。虽然站得有些远,但彼此都能听到对方砰砰的心跳声。

那人好像也看到了秋千边有人,便又转身走开了。

————————————

注释

[1]及笄

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6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岁为及笄。

古时女子也有十五岁时许配人家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新妇与姑娘在妆束上的区别是,姑娘数活泼为佳,新妇以端庄为美。

例子: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

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古语年龄段的称谓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