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后续

纪绪接过了书信,抽出了信瓤,仔细阅读起来。纪绪是越读越吃惊,越看越气氛,他的手脚不停地颤抖了起来。

欧阳先生说:“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张锦的父亲也不敢告诉他,怕他承受不了。”

纪绪问道:“先生找我来,是想让我做些什么吗?”

欧阳又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封信说,“我这里写了一封信,是给大理总管段义的,让段义跟梁王去说一声,先把抓的张氏兄弟及几个村民先放出来。”

“那他母亲和那些死去的兄弟怎么办?”

“也只能先顾生者了。”

“死了那么多人……就这么白死了……”

“这不是他们蒙古人的一贯做法吗?”

“这个梁王……哎,先生,梁王王禅不是在‘两都之战’时死了吗?”

“是啊,王禅死了之后,追随王禅与文宗作对的蒙古诸王秃坚,逃回了云南,自立为‘云南王’,前年在叛乱中也死了。如此,云南诸王便出现了空缺。这不,今年春天,太后诏谕文济王阿噜镇守云南,封为梁王。这个梁王阿噜到达云南后,大肆地掠夺财物,这就苦了贫民百姓。

你想,云南这几年,连年战乱,而这些带兵打仗的将帅又多为累世承袭,是一群覆军之将、怯懦之将、贪婪之将……诸将沿禄。

平时里,他们的军事又多失训练,闲得无事,以致骄奢淫逸,抢掠民财,军纪松弛和极端败坏。以至于出现了兵卒白昼挥刀戟走市,怖人夺资货,纵火焚庐舍……自郡守以下皆畏噤而不敢治的局面……

当然,这些都还好说,官兵来抢,百姓藏好了便是。关键是官府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头绪也多。

荆王也速也不干和武靖王搠思班两位王爷镇守云南,但朝廷又发不下军饷,他们便自己收缴;平章政事探马赤代表朝廷,每年的税收一文也不能少;像大理国[1]国王段义,虽然现在被元世祖降为了大理总管,但段氏家族还不是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皇家生活?他们的日常花销还不得从老百姓身上榨取?这就更不必说梁王这个刚到云南的‘饿皮虱子’了。”

“怪不得禄余、撒加伯这些土酋,刚刚归顺朝廷,又反了呢,这可真是苛捐杂税猛如虎啊!”

欧阳先生点了点头:“这些我们先不去管它,当然我们也管不了。烦你去云南走一趟,先救出张锦的兄弟要紧……”

“可是先生,现在的大理总管[1]不是段俊么,为何找他的儿子?”

“段俊去年去世了,现在由段义世袭总管。并封承务郎、蒙化知州。”

“段义年纪轻轻,梁王会给他面子吗?”

“段义因年初助兵镇压中庆路[今昆明]阿容术有功,升云南行省参政。这个段义,能在击溃官军的番人身上取得骄人战绩,他自然得意非凡。”欧阳和纪绪干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又捋了两下自己那飘逸的胡须,说道,“段义小的时候,跟我念过几年书,他的性格,我多少了解——聪明伶俐,敢作敢为,易居功自傲。然而,水满则溢,段义因军功累累而有些忘乎所以时,似也潜伏着某种危机……这些,我都在信中予以提醒。”

纪绪又问:“先生,不是弟子不愿去云南走这一遭。我只是不明白,为何不发封加急信,说不定比弟子亲自去送,会更快地到达;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耽误弟子的学业。”

“张锦虽然长相秀气,但脾气急躁冒进,我怕他回去后见到家里的一切会发疯似地去报仇,那样岂不白白送了性命?张锦谁的话也不听,包括他的父亲。否则他父亲又怎舍得放他这个宝贝的小儿子,跑到千里之外的丹徒来学习呢?但我发现,张锦最听你的话。所以,你明天就动身,五天后就能赶上他。”

“赶上后,如何说辞?”

“你就说,你到云南去找柳好好……”

纪绪先是一惊,后又不好意思问道:“这,先生也清楚。”

欧阳先生笑了笑,说道:“我是听张锦说的;但汪寿昌,也是我的老相识。”

“先生,那,我的学业?”

“你不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