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著人似醉昏难醒

如意是又惊又痛又急又气,抬起头来,对着李甲,哭喊着:“李公子,你这是做什么?人家小姐为了你,一天了,没吃也没喝,你来了就这样没头没脑的骂人家,你怎么能这样!”

李甲怔了,酒也醒了,扑过去。他推开如意,一把抱起了杜十娘,对如意喊:“姜汤!姜汤!你快去拿姜汤!”

如意急急地冲下楼去……

一时间,老鸨、丫环、老妈子全惊动了。

李甲把杜十娘放在床上,大家围绕着,灌姜汤的、打扇的、掐人中的,足足闹腾了半个时辰,杜十娘才慢慢醒来。

杜十娘一看到李甲,就“哇”的一声,哭出声来了。

老鸨瞪了李甲一眼,很不高兴地说:“好了,解铃还是系铃人。李公子,你闯的祸,你收拾吧!”

老鸨、丫头、老妈子们都退出了房间。

杜十娘用袖子遮着脸,哭得个肝肠寸断。李甲坐在床沿上,俯下身子,拿开杜十娘的手,让她面对着自己。

看着杜十娘那张苍白狼藉的脸,李甲也是又心痛,又心酸。顿时,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一阵酸楚,冲入鼻端,眼中便泪光莹然了……

杜十娘泪眼模糊地望着他,一把揽住了李甲的头,哽咽着:“时弦,我们该怎么办?”

————————————

注释

[1]倭堕低梳髻

倭堕:即倭堕髻,本是汉代洛阳一带妇女的时髦发式。

如果“发”是一座博物馆,那么它展示给当代“时髦”的光头少女会是什么呢?

头发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婴儿刚呱呱落地的时候,毛囊还像甜鼾在梦乡里的花骨朵,可之后呢,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停地绽放,出落成各种具有风格特色的美丽样子,再后来它也会老去,一头华发说尽人生百味。

发置于人之首,还是展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而古代中国的发型文化多样且绚丽,是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精彩的一笔;同样地,其展示的还有中国包纳万象、内涵丰韵的独特审美观。

今日我就带着大家翻开古人历史中女生篇的“发”这一页,读一读她们头上的那些事,看看中国的“发美”。

要认识“发”,首先要弄清楚与它相关的字是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而且,人的年龄不同,这字便也大有不同。

鬌,读作【duǒ】,意思为毛发脱落,儿童剪发时留下的一部分头发,或指头发美好的样子。它代表小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剪发,大概是在其三个月大的时候,家人就会为他或她选好吉日完成这件事,男孩子留囱角,女孩留顶发,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在《礼记》中是这样记载:“三月之末,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髫,读作【tiáo】,想必大家在读《桃花源记》的时候便已遇到了这个词“黄发垂髫”,这个“髫”字的意思就是儿童蓄积在额头上的弯曲下垂的头发。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髟”指“(多而长的)头发”,而“召”为“招”省,意为“点手儿招人”。较大一点的孩童头发长了,额头前下垂的头发动起来一颠一颠的,像是打招呼的手,便成了“髫”这个字。此类儿童发式还有总角、羁贯(女为“羁”,男为“贯”)等等。

等到孩子长成少年,则用其他字来形容了,如笄,读作【Jī】,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即束发),或插住帽子,这时用“及笄之年”称女子年满十五岁;还有年满二十的男子结发加冠,则被成为“弱冠”“既冠”等。

而接下来要介绍的“髻”,读作【jì】,意思就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而发髻就是发型的意思,它便是古人所有发型的基本,一切始于这个“髻”。

学完了与“发”相关的字,就来看看各朝代的发型:

(1)先秦时期

在原始社会的阶段,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款,分别是:披发、椎髻(中国最古老的发髻之一)、编发(新时期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编发了)。

在周朝,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梳成髻鬟,并以筓贯之,同时还有梳高髻的习惯,宫廷皇室里的女子为了使造型更美,还会在发髻上加上珠宝、花朵来修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髻更甚流行,而发髻趋势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往后倾,并且介于广大妇女对美的追求,名叫髢(dí)的假发也出现了,相当于现代的发片或者假发了。

(2)秦汉时期

在秦朝时期,有不少创新的发髻造型,比如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和神仙髻。而部分发髻造型的设计是有寓意的。例如,望仙九鬟髻,其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味环形发髻,九鬟便意味着环环相扣,以多为贵。

到了汉朝,作为中国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的朝代,此时妇女的发式造型得到了空前发展,不过主要还是皇室贵族推动的,普通妇女还是素簪贯发,大都是“锥髻”;并且汉代妇女多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