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若是春来流红叶

当纪绪三人上了官马大路,一路所见,野林桑田,平川秀石,本来就欢喜,加之纪绪和张锦都有些诗情画意,一人见物发生点感怀,另一人也就赋起诗来。

他们一路走来,颇不寂寞。约莫申时,就到了丹徒。

在路上,张锦对纪绪说:“到了县城后,仁兄先放下小弟,您先去‘蛟溪书屋’便可。我还有些东西,张大力先一日挑来丹徒的,等着先把东西寻到,再换了干净衣服再去蛟溪拜见先生,好吗?”

纪绪道:“但凭仁兄的意思。”

【一】《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诗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哪有什么张大力,这都是张锦为自己少带了行李胡诌的,但为了圆谎,也只有将错就错,和程欣来到了县城,先投奔一家饭店,宿上了一宵。

次日,张锦和程欣又置办一些行头,换上了新衣服,来到了蛟溪欧阳苏所设的书屋。

说是“书屋”,却根本不是自己村里的私塾小屋,而是大得很,大得就像一所书院。

张锦来到了门口,就见白色粉墙,八字门,里面种了几百根竹子,遮掩到门外。

正欲上前叫门,纪绪却从大门的旁边闪了出来。

张锦问道:“仁兄没有进去?”

纪绪说:“我是等着锦兄来,我俩一起进去。”

“何必等我?”

“也许这样,我俩就可以分到一个宿舍。”

“不是每人一个间屋吗?”

“不能吧!你想这么多人,怎会每人一间房?”纪绪边说边上去敲门。

大门开启,从里边走出一个人,问道:“你们来此何事?”

纪绪道:“在下纪绪,这位叫张锦。我们是特意到丹徒来投奔欧阳先生名下读书的,未知能通报否?”

那人道:“我是这里看门的。欧阳先生建立书屋多年,各方来读书的很多,你们可有‘荐书’?”

纪绪道:“有!”

纪绪和张锦都取出了荐书递了上去。

看门的取过荐书一一过目后,说道:“请二位稍等,我去给二位通报一下。”

不一会儿,看门人便出来相请。

纪绪和张锦跟他进了书院,来到了一座堂屋。堂屋正中摆了一字长案,案上摆了许多书籍,堆叠得像砖墙一般。四围全是书架,大大小小的图书也摆个满满当当。有一人正站在案头外边,他头戴纶巾,身穿蓝衫,三绺苍白胡须,有三四寸长。

看门人告诉纪张二人说道:“这就是欧阳先生。”然后告退出了堂屋。

纪张二人一看欧阳先生倒是落落大方,先作了一个揖,各通报了姓名。

欧阳苏道:“两位请坐,有话细谈。”说着,将手一引身旁,有两排木椅。说道,“请坐下。”自己也在对过一张椅子上坐下。然后对纪张二人道,“二位来这里的动机,可以略说一二。”

纪绪站起来说道:“学生家住四川,久仰先生大名,早已想来,只是堂上二位老人家难以分合,所以未能成行。去年秋,双亲遇难,学生料理父母的后事时,便记起家父生前的嘱咐,一定让学生考取功名。但只因学生才疏学浅,几次进京科考,都是铩羽而归,经刘伯温推荐至欧阳先生名下求学,以便成就功业。行至中途,遇着张锦兄弟,晓得他也是来求学的。而且神气飘爽,英朗照人,谈得也十分投机,于是便结伴前来。自觉有二人在一处,遇事都可勉励一些……这就是经过和实际的情况。”

欧阳苏手摸胡须,一边点头倾听,一边仔细地端详眼前的这俩年轻人。他在纪张之间看来看去,只觉得他俩都是美男子,而且英气扑人。

只是在纪绪的英气里,还带有四川人的那种狂妄,但他不是李白的桀傲不驯的狂,也不是苏轼的雄豪奔放的狂;他既不是轻狂,也不是张狂,而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种狡狂……但他在观察张锦的时候,感觉他的英气之外,总带有那么几分的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