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前来听取课题组汇报的中组部领导有点挠头,原本这就是一项有争议的政策,现在不过是要进行试点。没想到这位会在中组部这个组织制度改革的前沿阵地唱反调,大家都是老官场,不可能不想得更深一些。
如果说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工委机关党委书记的位子,还不至于让中组部的几位领导过度关注,但是这位身后庞大的政治群体,就不能不让大家浮想联翩!
很显然,这项制度触及了一个阶层的根本利益,它会导致政治世家渐渐的失去根基,会让政治世家逐渐失去某些优势。而这种优势,正是世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根基的大树,再茂盛也有枯萎的那一天!杨成皎讲的很多,长达十几页的演讲稿,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杨书记的言辞很犀利,甚至有攻击现行制度的嫌疑。这种表述方式,不像是一个成熟的高官,更像是愤青,貌似很客观公正,事实上并非如此!
和杨成皎的咄咄逼人不同,刘枫面上是和煦的笑容:“杨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项政策的弊端,不可否认,一项新政策必然会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恰恰是因为这些政策不够成熟,所以更需要杨书记这样的深刻批评。
太祖说得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进步的基石,没有这两大法宝,很难保证执政党不退化不腐 败!我们要感谢杨书记对这项政策的批评,我们欢迎更多的干部给这项政策挑刺!
只有在大家的批评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进步的契机,找到这项政策的缺陷并加以完善。这项政策刚刚提出,不过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现在有杨书记的加入,想必会让这项政策更加丰富圆润!”
陈洁痴痴的看着侃侃而谈的刘某人,忽然发现,已经过去十六年了,这个人居然还是死死的在自己的心中,占据一个角落!看着他貌似谦逊,实则底气十足的发言,陈局长暗中一叹,杨成皎太书生气了!
很显然,杨成皎拿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这几天的收获,甚至可能不是他本人的感受,从生硬的表情,近乎于背书的表述方式,使得杨书记和刘某人之间,出现一条若有若无的鸿沟!
这条看不见的鸿沟,在场老官场却能清晰的感受到,刘某人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身认知,说起来完全是真实的感受。列举的例子更是信手拈来,全无一丝的滞涩,演讲中如行云流水一般,让听众如沐春风。
杨成皎文中生搬硬套来的例子,几乎被刘某人轻描淡写间驳斥的体无完肤,却不带丝毫的火气,就像是两个人在探讨一样,只是随着探讨的加深,与其说是探讨,不如说是老师在指导学生!
刘某人像是谆谆善诱的教师,在学术上教诲燕京党校的学员,此时杨成皎实践工作匮乏的弱点暴露无遗!很多东西仅仅是有聪明的头脑是不行的,还需要实践出真知!
这间会议室仿佛是一个辩论场,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刘某人展示自我的舞台,杨成皎几乎完全沦为了陪衬!这一幕并不是仅仅有在场的众人看见,实际上另外一间会议室里面,同步传输着这段永远不会公布的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