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守将收到建虏送来的书信后,对此不敢擅专,急忙送到宣府镇。
在宣府镇驻扎的宣大提督朱梅、宣大护军使刘策,和宣府总兵黑云龙等将领,聚在一起商议。
此时的宣府,已经按朝廷命令戒严、进入战备状态,所以主官是宣大提督朱梅,他还被赐与了尚方剑。
按照当今皇帝定下的制度,只有朱梅这个被赐尚方剑和符节印信的提督,才能代表大明回信,行使外交权力。
不过朱梅却没独断专行,询问诸位护军和将领道:
“建虏欲图讲和,诸位有何意见?”
宣大护军使刘策道:
“宣府距离京城这么近,又可通过信鸽和快马告知朝廷。”
“本官以为,两国讲和事关重大,应当由朝廷决断。”
朱梅闻言点头,说道:
“本督已命人放出信鸽,同时派快马告知居庸关。”
“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朝廷命令传来。”
“但是建虏使者若是催得急,我等应该怎么办?”
刘策抚了抚胡须,说道:
“不管怎么说,这些商队的人都是大明子民,我等要把他们救回来。”
“本官以为应该和他们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同时让张家口的守军做好准备,随时出兵救人。”
宣府总兵黑云龙闻言哑然,对此并不看好:
“口外被建虏使者带来的,只是一部分被俘者。”
“就算把他们都救回来,还有很多人陷在归化城里。”
“若是建虏泄愤,杀了他们怎么办?”
“今日可是有不少张家口的商行掌柜求见,请求朝廷派兵救回他们的商队。”
“其中还有顺宁商行的商队。那可是皇家商行,还有不少顺天贵族在其中有股份。”
这话一出,连朱梅也重视起来,看向了旁边列席的王朝用。
作为张家口皇店的负责人,王朝用不止是内府监的太监。还因为经常进献美人讨皇帝欢心,被任命为宣大监督太监。
放在以前,这个职位就是宣大镇守太监,有数千兵马作为直属标营、能和宣大总督分庭抗礼。
也就是当今皇帝把镇守太监改为监督太监,他们的权力才大大下降。
但是这些有监督职责的太监,仍旧不是能随意忽视的,他们在各种会议上,都有列席监督的权力。
无论文武官员,对他们也要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否则就有可能被他们穿小鞋,甚至影响到皇帝的信任。
事涉内廷商行,朱梅向王朝用询问道:
“王公公可把这件事告知皇上?”
“有什么指示没有?”
王朝用摇了摇头,说道:
“这种小事,哪里值得告诉皇爷?”
“朱提督自行处置便是,不用询问咱家。”
作为魏忠贤以前的掌家,他对自己能取得现在的地位已经满足了,没有奢望还能回到京城去。
对他来说,讨好皇帝是最重要的事情。烦心事那就算了,最好等解决后再报上去。
建虏讲和这种麻烦事,他是一点都不想掺和。身为内臣的他,知道皇帝抗虏的决心有多坚决——
身为作为监督太监的他,一直都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搜集各部的户口数量,确定他们所需物资,防止超常采买,被转卖给建虏。
这两年他一直派人去草原各部搜寻美人,也有统计户口的用意。
所以顺宁商行即使有人被俘,他也宁愿坐视,不卷进议和的事情里。
朱梅同样知道当今皇帝的态度,从辽东过来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通虏案。
因为这件案子,有议和嫌疑的将领、辽东本地的将领,都被严查了一遍。有不少将领被调出辽东,就连他的调职都能计算在内。
深知其中厉害的他,是绝对不会议和的。在明白各人的态度后,朱梅当即说道:
“那就这样定了!”
“建虏议和之事,我等决计不允,暂且虚与委蛇,等待朝廷决断。”
“如果建虏因此想要犯边,或者杀戮商队,我等坚决抵抗,把人尽量救回来。”
“传令边墙营堡守军,务必小心戒备,防备建虏犯边。”
又取出枢密院下达的命令,说道:
“枢密院前些时日下令,让九边各地准备物资,支援坚决抗虏的部落。”
“但是哪些部落抗虏、哪些部落降虏,需要我等详查。”
“这件事一定要仔细,不能随意支援,被朝廷认为是通虏。”
“对各家商行也要发出警告,不许和降虏的部落继续贸易。”
“宣府、大同立刻开始战略物资管制,没有本将允许,不许流出一粒米!”
这个命令,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张家口所有商行的利益。
和他们有牵扯的将领和护军,纷纷求起情来。
还有人提到走私之事,认为这个命令下去,只会让更多的商行走私。
朱梅听得眉头大皱,请出尚方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