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爹都不再信任他的能力了吗?
...
良久,城府最深的杜如晦都有些站不住了,大殿前方突然传来一道脚步。
群臣都是一个激灵,连忙调整状态。
小黄门唱了一声,李昊打着哈欠,慢悠悠走上龙椅,君臣奏对完毕,这才开始议事。
然而小黄门叫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后,满朝官员竟集体沉默。
这次改革科举,事关重大,李昊甚至为了推行圣旨,不惜暂时停了礼部尚书的职,可见决心。
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发言,必定没有好果子吃。
因此所有人都瞻前顾后,指望着别人做那一只出头鸟,自己跟在后面发言。
这样就可以稳稳当当,既能达成目的,又不被李昊惦记。
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心思,因此大殿上再次迎来寂静。
就在小黄门要喊出“退朝”前,李昊有气无力的看着殿下,打了个哈欠道:
“王启年何在?”
站在队伍末尾的一名京官一愣,然后惊喜的站了出来,回应道:“回禀陛下,微臣在。”
“大唐不可一日无君,一部不可一日无主。户部尚书一位高悬已久,念在你愿为朕分忧解难,就由你暂代户部尚书。”
李昊淡淡说完,丝毫不顾及底下群臣愕然的眼神。
王启年单膝跪地,铿锵有力的回应,“谢陛下,微臣定不负陛下期望。”
随着王启年的这一跪,群臣开始乱了,隐隐有一些窃窃私语声传来。
李昊想的很简单,既然这些人要跟他作对,那就大棒加甜枣,先笼络一批,再打压一批。
一通收拾,自然就老实了。
满朝文武,包括一向老谋深算的杜如晦都没想到。
李昊竟然将户部尚书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官。
王启年?
这厮是个什么人物?
很快几人就想了起来,前两次李昊开朝会,群臣反驳的情况下,只有这个王启年敢大胆站在李昊的一边。
同时拍马屁的功夫也无比了得,令人神往。
想到这里,大部分官员都神色复杂的盯着此刻满面春风的王启年。
房玄龄意识到不妙,这王启年升为户部尚书,又是陛下的忠实舔狗。
要是他们再不说话,恐怕针对科举一事的准备,就没有意义了。
房玄龄、杜如晦脸色肃然,齐齐看了后面的群臣一眼,连忙示意身后两名官员站出来。
这也是朝堂默认规则。
凡有大事,先要由几个小官出来点名,说的差不多了,才轮到重臣。
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类似于李昊印象里很深的几个字,“勿谓言之不预也”。
像是得到了信号,两名官员大步出列,说道:
“陛下,臣有本奏。”
李昊早有准备,淡淡说了句“讲”。
“我大唐以文立国,文武科举不应并行,请陛下发还再议。”
“臣附议,且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从未有参加科举之先例,此事臣等请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