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血统论

分隋 兔狲 3634 字 1个月前

郑元寿闻之先是一喜,不管怎么说他对杨霖还是有怨气的,现在他乐不得想看看这小子的倒霉相。可惜还没等他欢喜够,郑善果就给他泼了一头的冷水。

郑善果的话很简单,就十几个字:胡儿、再醮易姓之徒、背主无义之辈。

郑善果对王世充的这个评价,在士族圈子里是极其负面的,简直到了可以将此人列为非我族类、不相为谋的地步。

士族门阀之所以在数百年间权势熏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抗皇权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说家世,比如说传承,比如说几乎垄断了整个社会大部分的权力、财富、文化和舆论主导权。而自九品中正制确立尤其是五胡乱华之后,士族门阀的圈子愈发封闭,其标志之一就是越来越注重血统。

就拿作为最顶级门阀、山东士族的代表“七宗五姓”来说吧,陇西李的始祖李崇和赵郡李的始祖李玑分别是秦国司徒李昙的长子和次子;清河崔与博陵崔也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即大名鼎鼎的季子,到了汉朝,崔业袭东莱侯爵,居于清河,其弟崔仲牟则另居博陵安平,至此开创两房崔氏的煌煌家业;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世祖卢敖曾被秦始皇召为五经学士,徒居范阳。始祖是汉末一代大儒卢植,即便在千百年后的唐宋分别受到配享孔子和追封为良乡伯的待遇;荥阳郑氏的渊源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述;最后一个太原王氏那就更牛叉了,姓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要是追本溯源,人家还是黄帝的后裔,谁要敢跟老王家比血统,说他班门弄斧或韩门献丑那都是轻的,那绝对是就是个大傻子。

所以要成为顶级门阀,至少祖宗十八代往上数都得是声名显赫的大贵族,要是从中逮着一位曾当过贫下中农的也不行,哪怕这户人家如今富可敌国、权可倾国,甚至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人家照样瞧不起你。而自五胡乱华之后,士族门阀虽然迫于大势不得不与异族的统治者们打交道,为了家族的利益入仕甚至嫁女的也不少见,但还是敷衍周旋的成分居多,在心里头其实比暴发户更加看不上,其标志之一就是愈发强调“华夏正朔”的血统渊源。

所以自北朝崛起、以鲜卑贵族为主体的关陇勋贵集团就一直遭到山东士族的大力抵制,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持续了百年以上大体源自于此。即便隋唐之后关陇集团因为军功掌握了政权,并在皇帝的扶持下对山东士族持续打压甚至清洗也未能使其屈服,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贵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费了一辈子的劲,也没娶到一个山东五宗家的闺女(古人讲究同姓不婚,老李家又自诩出身陇西李氏,所以陇西李和赵郡李家的闺女他也不能娶——作者注),并以此为憾。

所以王世充的胡人身份在郑善果看来就是个致命的硬伤,而且无法回避。老郑家是没落了,也确实需要借助外力实现二次复兴,可是也没到不择手段、不论底线的程度。要是老郑家攀上一个胡人往上爬,先不论王世充靠不靠谱,起码老郑家的名声至此就臭不可闻,再也别想在士族圈子里混了。

至于“再醮易姓”和“背主无义”这两个评价也很要命。在南宋理学成为儒家正统之前,社会上对于女子改嫁普遍持宽容态度,但毕竟在男权社会里对于父权的保护还是很严格的。女子再嫁无所谓,可要是把前夫的子嗣随之易姓问题就严重了,这样的孩子跟赘婿一样地位是很低下的,甚至会被纳入贱籍,通常情况下会毫无社会地位而且极度受人鄙视。而王世充原本姓支,其母改嫁后易姓为王——本来就根不红,这下子苗也不正了。

至于背主无义就不用细说了——老王根不红苗不正,完全就是一社会渣滓,全凭杨广简拔于微末间,官至新丰县公、右屯卫大将军。在世人普遍的认识中,即便他再立下几百次擎天救驾之功也无以回报君恩,而如今王世充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悍然偷袭东都,已经形容背叛了,背主无义这块招牌贴他身上也就再合适不过了。

郑元寿并不傻,郑善果的提醒立刻让他明白过来了,这个王世充非但不值得投靠,而且对于郑家非常危险。